等待处理…

救救 汉字

2023年08月12日

喆夫

十余年前,有一位学术权威下放工厂接受再教育。由于把铬钢的铬字读如“个”,很遭大伙的嘲笑,并以此印证“高贵者最愚蠢”的真理。铬,在冶金、机械行业甚至科研所中普遍读如“洛”音。然而在字典中却确实注明应该如“个”。无独有偶,一位语言文字学造诣很深的学者由于把秦桧的桧字读如“快”音,引起人们奔走相告:“XX原来是个大草包!”因为在好几种普及型的字典中都指明这字用于人名中时读“会”音。然而在只有“权威”们才常翻的中国最经典的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中注为“古外切”,——确是读“快”音。这大约就是“约定俗成”与原则之间的矛盾。

约定俗成,在文字语言的发展与推广中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可是也带来一些麻烦。比如老师那样的权威把叶公好龙的“叶”教为“页”音,但他的弟子万一将来专攻古汉语,就会知道这个“叶”应该读“射”音。那时他对于权威老师是岐视呢?还是继续尊重?

最怕的,是“真正的”权威的“真正的”错别字。记得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曾将夏丐尊的丐读成“丐”,很造成一些混乱,连读过不少夏先生文章的人都产生疑惑,因为中央电视台实在是太权威了。这种“案例”在生活中并不罕见。笔者于看影视、逛马路并不热衷,但偶一为之,错别便扑面而来:中央电视台“兄弟民族”这等“高档”的专栏节目中竟将迥然不同读为“回”然不同;大型历史片《成吉思汗》开宗明义的画外音中将杀戮的“戮”读为“戳”:花了大本钱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的字幕中错别字可以熬一锅粥!至于街头的路牌告示、商店字号、广告启事则以有错别字为正常,如若某块招牌中没有,倒令人觉得希罕。试想,人们,尤其青少年在这些错别字、特别是权威性的错别字包围之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恐怕在不久的将来,许多常用的汉字都要“约定俗成”得不知什么样子

于是我喊出:救救汉字!

上篇:——正要去接你(漫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7/3/19870331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7-03/31/04513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