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亦名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上。
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时节,都有成千上万的炎黄子孙来黄陵吊祭。一九三七年正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毛泽东、朱德同志特地派林伯渠为代表,赴黄陵致祭,祭文有“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之句,表达了炎黄子孙在遭受外敌入侵时抗战到底的决心。
黄帝原姓公孙,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由于《史记》称“黄帝主士”,土为黄色,故称“黄帝”。黄帝被认为是“人文初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所处的时代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国家尚未产生。黄帝及其子孙正是为国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尤其是他率众打败蚩尤,更富有神话般的传奇色彩。我们中华民族从千百万年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因年代久远,无法说明发明家们的具体情况,故而后代子孙们便把一切文物制度,发明创造都推源于始祖黄帝,从民族感情上说,这是可以理解的。
传说黄帝活了一百一十一岁,死于荆山(今河南灵宝县阌乡),而后葬于桥山(今黄陵)。轩辕庙究竟建于何时,现已很难查考,不过据黄陵堂前碑文所载,“汉武帝征朔还,挂甲于此”。可以推知黄陵至迟建于西汉初年。自汉以来,历代帝王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有的御驾亲临,有的派遣官员代为祭奠。在黄陵有五间碑亭,里面立着自宋以来碑刻四十九块,其中明清各代御制祝文碑就有二十七通。
黄陵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不朽的丰碑,如今祖国还未统一,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及侨居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把黄帝称作民族的“文明之祖”,愿黄炎子孙早日结束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