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为“国产化”而拼搏的勇士

——记“西安进口设备电器联合服务中心”

2023年08月12日

在古城西安环城南路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有个小企业——“西安进口设备电器联合服务中心”。但就是这个只有三十来人的小企业,却干出了令人赞叹的事业,为我国进口设备元器件的国产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他们走过了一段曲折而艰难的路程。

一九八一年的一天,武钢派专人来到西安熔断器厂,希望帮助修理“一米七”轧机上的西德熔断器,现服务中心经理、当时该厂技术科长何可平等同志接受了这项维修工作。他们拆开了那洋玩艺一看,觉得并不神秘,很快捣鼓好了。此事引起了何可平的深思。他想:随着对外开放,我国拿出大量外汇购进国外先进设备。但是,这不是花一次钱就可了结的。要维持一台设备的正常运转,需要很多备品和配件,得经常地花钱进口。而国外电器产品更新周期短,外商要价逐年增高,我国的外汇收入又有限,常常使一些企业“能买起马,备不起鞍”。象熔断器这类小器件,凭我们的技术力量是完全可以仿制的,何必花大钱买人家的?于是,他们产生了为进口设备元器件国产化服务,走修理——仿制——创新之路的念头。

那一年底,化工部引进了十三套大型化肥生产设备,决定把熔断器委托给国内企业进行仿制生产。然而有的大型企业不愿干这些批量太小而风险又太大的“小活”,结果只得让某地一个小厂干。这个小厂的产品出来了,却不合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何可平便主动派人赴京联系,承揽了试制任务。

在化工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组织了科技人员重点攻关,终于拿出了样品,并做了当时在国内是最大分析能力的试验,产品通过了全国性技术鉴定。这些心怀报国志、甘洒血与汗的创业者,该是多么的高兴,多么的欣慰啊!可就在此时,没料想由于老产品质量等问题,上级让他们停产整顿,何可平这个刚走马上任不久的技术副厂长也被免职了。他忧心如焚。个人受委曲无所谓,乌纱帽更不足借,可刚刚准备上马的仿国外熔断器夭折了,他死不甘心。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把牙一咬,心一横,决定“跳槽”了。他们先联系了一家小厂作靠山,继续熔断器的仿制工作。不久,这个厂因调整产品,也不再搞熔断器了。他们十几个人立即变成了无立足之地的人。有志者,陷入绝境而后生。这些认定一条路就要走到底的开拓者,决定自立门户,背水一战了。

一九八四年九月,他们借了一万元流动资金,赁了六十平方米的房子,急速地开始了仿西德、日本熔断器的试生产。成功总是跟志坚勤劳的人在一起的。当年,他们就为石化、化工、冶金系统的几家大型引进设备企业提供了国产化的熔断器,且在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方面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和好评。这些成绩,使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虽然这一年,他们的收入连工资都不够支付,但是勒紧腰带、咬紧牙关地拼命,却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欣慰。

他们的成果引起了中国石化总公司和国家物资局的重视,派人专程来西安考察并很快和何可平他们共同组建了“西安进口设备电器联合服务中心”。从此,这个单位才作为一个正式全民单位,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从此,这个企业就象鱼入大海,雄鹰上了蓝天,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威力。一九八五年,他们为国内三十多家用户提供了三万支备件,创产值二十五万元,利润三万多元,人均劳动生产率达一点一万元。一九八六年,更上一层楼,仅熔断器产品产值就达二十五万元,各种电器产品品种也由二百多种增加到四百多种。两年多来,这个中心共向社会提供仿国外熔断器七万多支,为国家节约外汇一百二十多万美元。

成绩是喜人的,但他们并不满足。今后,他们打算把全国各引进设备的企业的电器仪表和备件资料等全部输入计算机,利用微机进行管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进口电气设备国产化的科研、生产、销售网络,不仅搞试制仿制,还要组织力量搞出我们真正中国制造的过硬产品。

本报记者 周矢柳叶

上篇:眉县县乡共用对讲机
下篇:三秦短波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7/4/19870409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7-04/09/04527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