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咸阳汽车大修厂靠艰苦创业,使厂子起死回生。当企业变富以后,他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促进生产的发展。1983年以来,全厂产值、利润每年平均以25%的速度递增。
咸阳汽车大修厂主要生产化工、轻工设备。建厂以来,该厂连续亏损十年,至1980年已濒临倒闭,工资开不出去,人员大量外流。当时的厂领导带着工人开饭馆,打门泡钉子,做钉鞋的砧子,艰苦拼搏,生产自救。修理工人三人一组,背上挎包到农村走街串户,修手扶拖拉机。为了找到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厂领导带着技术人员跑遍了17个省市的27个县,终于经与上海轻工业设计学院协商,将该院研究出的生产火柴的系列产品转让给池们生产。该厂在工艺落后、机械陈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人抬肩扛手锤砸,不仅使火柴系列产品远销东南沿海,而且获得轻工业部四等设计和制造奖。
厂子有钱了,日子好过了。但该厂干部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车间干部一律不脱产,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去年,该厂派15个人去甘肃古浪化工厂安装40多吨的烘干机。当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吊车,只有一副倒链,一副三角支架和几根撬棍。但他们靠人拉肩扛,日夜苦干,仅用了半个月就安装成功。他们的干劲,使古浪化工厂的同志深受感动。该厂组织了两次现场会,让职工观看大修厂工人工作景况,号召全厂职工学习咸阳汽车大修厂工人吃大苦、耐大劳,不讲条件、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报记者 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