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定,39岁,韩城矿务局下峪口矿通风四队一名普普通通的瓦检工。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只是5年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坚持义务为矿工们修补一条上班的路。
这条路从沟外家属区通往沟里井口,少说也有4里多。它绕山谷而行,路面坑洼不平,一遇暴雨,不是滑坡就是塌陷。工人吃尽了扛自行车之苦。
1982年春的一天,刘国定自行车衣架上多了镐和锹。来往的工人总能碰到他挖山填路。老刘调工作了?“是挣加班费?”一连审的问话响在耳边。他顾不上细答只是憨然一笑。
1984年夏的一场雨后滑坡,堵塞了100多米长的一段路。上下班工人只好绕道半山腰寻路而过。下夜班的刘国定领上他两个10多岁的孩子,背上水壶带着馍,拉上架子车又去修路。父子三人把大石块推到崖边垒起石墙,又用架子车把沙土石块一车车地翻到崖下。这样从早上10点一直干到下午4点,虽然弄得满身泥水,累得直不起腰,但望着修通的路面,他们笑了。就这样,他业务修路5余载,一没领到一纸奖状,二没因此上光荣榜,三没多得一分钱奖金。但是他仍在这条路上坚持“业余养护”。
在刘国定的墙壁上,贴着一张旧得发黄的修路时间表,上白班下2点至4点,上4点班下午两点至四点;上夜班早上9点至10点。这张表展现了他舞镐轮锹,挥汗修路的一幅画面,记录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啊,他修补的不仅是一条人行的路,也是在修补一条已被一些人遗忘了的心灵之路。
何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