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夫 钧人
最近,国际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美伊秘密武器交易事件。这牵涉国际上两伊战争、反恐怖主义、海湾及中东等许多最敏感最烫手的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而里根总统一手导演“以武器换人质”的秘密勾当,却背弃了自己信誓旦旦的许诺,使美国的信誉受到严重损害。美国国内,满城风雨。里根遭到了国会两党议员、外交和政界人士普遍批评。这一秘密交易引起的震动绝不亚于迫使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因此人们把这一丑闻称之为“伊朗门”事件。里根的亲信和幕僚们也不得不承认,总统正面临“六年来最严重的危机”。
“伊朗门”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伊朗在1979年之前是美国在海湾和中东地区的一个可靠盟友和忠实伙伴。当时统治伊朗的巴列维国王一贯实行亲美政策,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但在1979年2月11日,霍梅尼的宗教“革命”推翻了在伊朗统治达五十三年之久的巴列维王朝,巴列维国王也被赶出伊朗。霍梅尼仇视美国,他手下的武装群众放火烧了美国驻伊大使馆,把美国的影响扫地出门。从此美交恶。为了报复,美国停止了对伊朗的一切援助,包括禁运武器。到1985年,美伊关系经过六年僵持之后,里根总统开始冒险批准了一项秘密计划,该计划旨在由美国通过以色列向伊朗提供武器。以表明美国准备消除敌意,改善同伊朗的关系,同时让伊朗也停止对恐怖活动的支持,并促使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释。按此计划美国和伊朗于1985年8月开始秘密接触。这一秘密活动绕过了国会、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由国家安全委员会直接负责。主管此事的是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和前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官员诺思中校。1985年9月,美国通过以色列向伊朗运送两批斌器,美国人质韦尔获释。1986年1月,白宫重新审议了对伊朗的政策。国务卿舒尔茨和国防部长温伯格都对武器交易持异议。里根表面接受这一意见,其实初衷未变。5月授权麦克法兰访问伊朗。7月和10月又运送两批武器到伊朗,美国人质劳伦斯和雅各布森分别获释。11月3日,事情被披露,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11月25日事态有了进一步发展,调查的司法部长米斯宣布:美国向伊朗出售武器得到款项,有1000万至3000万美元已用于支援尼加拉瓜反政府军。这更使里根总统雪上加霜。绕过国会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这违反武器出口法和国家安全法;将出售武器所得的款项转手给尼反政府军直接违反了国会通过的禁止向尼反政府军提供援助的法律;以武器交换人质,违背美国一贯奉行的政策。美国一再声称要在两伊战争中保持中立、对伊朗禁运武器、反对同人质劫持者作任何交易,并在这些问题上一再向西欧盟国和阿拉伯国家施加压力,督其遵守,然而美国自己却言行不一,这激怒了朋友,失信于世人,引起了公愤。
那么里根总统为什么要进行这场自称是“风险很大的赌博”呢?当然里根是有他的如意算盘的。一是争取。“重返”伊朗。由于伊朗与苏联接壤的战略位置和其丰富的石油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里很对伊朗的政策从孤立与遏制转向对话与和解。当伊朗迫切需要军火时,里根不失时机地接上了关系,试图以武器作为敲门砖打开伊朗的门户,达到重返伊朗的目的。二是营救人质。自1984年以来,美国人在中东地区被劫持的事件时有发生。美国内对此十分关切,舆论指责政府在解救人质上软弱无能。里根因此想利用少量武器换回人质,以增强里根总统在国内的威望。三是秘密支援尼加拉瓜反政府军。美国和尼加拉瓜积怨甚深。里根早就扬言要“除掉尼现政府的现行结构”,建立一个亲美的尼新政府。但法律又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军提供军援。里根只好暗中“曲线”支援。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伊朗门”事件败露后,主管此事的麦克法兰突然患病住院,直接过问此事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得克斯特被迫辞职,波的主要助手诺思中校被解除职务。同时,国会和政府分别成立了三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伊朗门”事件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并决定由本月举行联合听证会,10月份提出伊朗门案情调查报告。最后结果如何?尚待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