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花团锦簇的银行之林中,又增添了一枝新秀:“西安城市民族信用”,而且是全国第一家。莫非其他银行还不准少数民族存款么?我好奇地走访了这个信用社的主任乌志轩。
乌主任50岁出头,是一个典型的回族汉子,谈锋甚健。我提出上述不解后,他回答道:
“西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四五万人,他们手里有相当数量闲散资金,从不存入银行。原因是教义上认为不是劳动得来的钱不干净,规定教民不得放账吃利。所以教民都不愿把钱存在银行里得利息,而是把钱自己存放。有的把钱塞在墙缝里,压在床底下,有的藏在缸里,顶棚上,以至于有的人现在手里还有已经作废了的票子。一方面给个人来了损失,另一方面也使这一部分资金白白地闲置起来。针对这个特点,我们成立了‘民族信用社’,实行‘以奖代息’,也就是根据各人的需要,用物的形式支付利息,解除了教民们的顾虑。”
信用社成立了,但讲不讲“信用”,人们还不太放心。乌主任接着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老汉来存了一大笔钱,声明不要利息,但过了三天;他就来要提取一大部分,说是给娃买飞机票到广州做生意。当时柜台上已没有这么多钱,办事人员冒雨去金库取回款,连夜送到老人家里。第二天这个老汉又来了,在原存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钱存上。原来他并没有给儿子买飞机票,而是在试验信用社的“信用”呢!现在民族信用社已经吸引了许多伊斯兰教民的储户,有的人还不远千里在这里开了户。
信用社赚了钱怎么用?乌志轩的理想大着呢!他说:
“先搞智力投资。给西安市回民中学设立奖励基金,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二是扶持幼儿教育。过去一些有天资的回民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很小就去做小买卖,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这种状况要改变。三是办一个医用胶囊厂,至少可以安排七十个待业青年。”本报记者冯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