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全国15省市石油学会正在江西景德镇联合召开有关机械工程学、摩擦学、企业润滑技术应用学术会。在300多个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的百余篇论文竞争中,陕西省一位既无大专学历、又无技术职称的年轻人。有三篇论文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他,就是31岁的渭南市石油化工厂化验员张清锁。
那是1976年的春天,在他中学毕业刚刚两年的时候,满怀喜悦地来到了渭南市石油化工厂。没想到,这个厂是个仅有20多名工人、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街道小厂。这里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又脏又累。当时他的心一下凉了半截。但当他在炼齿轮油、精制油生产中,看到工人们在一门大铁锅前原始的操作和繁重构劳动时,这个当时厂里少有的高中生心里难过极了。他暗暗下决心,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厂里多做贡献。
他没想做一台搅拌机代替人工搅拌,便细心观察人工搅拌的活动规律。他发现人工搅拌总是以一点为支点,反复做似扇形的运动。按照这一“发现”和工人操作实践,他设计出了搅拌机的草图,领导和工人们都十分支持。但要把草图变为正规图纸,再把图纸变为成品,对他这个文化革命时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谈何容易!为了解决自己文化知识的不足,他凭着一股热情和钻劲,在半年时间里,先后学完了《高等数学》、《机械原理》、《炼油设备基础》等课程,查阅了大量资料,绘制出了正式图纸。投入试制时,他不顾天气炎热,虫叮蚊咬,经过14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仅花了130元钱就把一台仿生式搅拌机制造出来了。搅拌机投入使用后,不仅解放了人力,而且提高工效三倍以上。
首次成功,张清锁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后来,厂里因工作需要,把他调到了化验室进行油品化验。他深知自己化工方面的基础差,就制订了学习计划,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进行自学。每次因公外出,他都要把书带上。办完公事他唯一要去的就是书店。近年来,他购买了1000多册基本知识和科技书籍,几乎占他私有家产的一半。通过自学,他先后学完了高等院校有关化工方面的教材,重点反复阅读了《有机化学》、《石油化学》、《分析化学》等书籍,写出了8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实验笔记、了解和弄清了机械设备对用油的要求、润滑油对摩擦、密封、机械寿命、节能的影响。结合实际写出了《浅论小四轮手扶拖拉机冬季用油》、《摩擦、磨损与密封件寿命》等论文。
针对炼油时加添加剂没有比例依据,造成许多浪费的问题,张清锁为了摸索出科学的比例关系,他经过小样测试到投入生产运用的一百多次试验、化验,终于总结出T601、T602增粘剂应用经验公式。在生产中应用后,不汉提高了油品质量,而且提高工效三倍。后张清锁把这个公式整理成《润滑油粘度调整T601应用研究》一文,被省上推荐出席了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摩擦、磨损、润滑、节能科技大会,此文还发表在《润滑通讯》杂志上。
十多年来,他为厂里改造设备、生产技术25项,开发新产品51个,发展化验项目63个,使厂里年生产总值由1981年的8万元上升到了目前的40万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本报通讯员 周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