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笑天
据过,古时有一无赖,家贫如洗,年已三十,尚无婚娶;每每外出,皆看褴缕粗衣,且污垢不堪,故被人辱笑。后有人谋策,他便买猪油半斤,租绸袍一套。用猪油将绸袍仔细抹了,把剩余猪油悬挂屋中,每有外出,皆身着绸袍,且用猪油抹嘴,宛若一副豪门公子模样。众人见之,一反常态,毕恭毕敬。不久竟娶一豪门闺秀。完婚之日,这女子进屋内一看,家里除悬挂半块干瘪的猪油外,别无它物,便以头叩墙而死。
同出一人,为何看法两样?皆因“以貌取人”老陋习所致也。
深秋的一天,我去省城闲逛,转至一家国营饭庄前,适逢一位身着粗布的乡间老农在购饭菜。老农先轻叩窗口向一位年轻的女服务员问饭菜的种类、价格,这位服务员清闲地哼着小曲回头瞧了他那一眼,遂不再屑一顾。这农民却不死心,提高嗓门又重复了一遍,这一来可激怒了那位小姐,她几乎蹦了起来,大声呵斥道:
“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这饭庄是你进的?”“乡巴佬!”
那位“乡巴佬”却“啪!”的一声把两捆崭新的“大团结”摆在窗口上。围观的人全都目瞪口呆,连那位自命不凡,雍容高贵的小姐也给一下子呆了。
现实生活中,“以貌取人”者不乏其例,社会交际中中有,组织、人事工作中有……就连那衣、食、住、行、恋爱,婚姻及各类小事中也无处不有。这是一种“光环”作用的结果。于是社会上那一些沉渣余孽,伪人君子们就凭借这种“光环”招摇过市,弥天欺世;他们巧状打扮,改头换面,使一些人眼花缭乱,头脑发胀,上当受骗,乃至失身、丧志,误入岐图,甚至成为千古罪人。也有人因此而香臭不瓣,美丑不分,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使一些人蒙受冤屈,给,革命造成危害。
“以貌取人”,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它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那么,这样必然会被表而现象所蒙蔽,欺骗,以伪为真,良莠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