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
经过了一天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彭大将军》拍摄地——宜川县瓦子街。一到驻地,就使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县招待所和院子里穿着灰布军装的“八路军”出出进进,食觉门口竟还站了一群身穿黄军装,头戴钢盔的“国民党官兵”在排队多饭。经摄制组同志介绍,他们都是请来的演员和组里的工作人员。真是银幕上你拚我杀,银幕后“国共一家”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车去拍摄现场。沿途看到很多身着“八路”制服的战士,他们不断地门来往车辆行着军礼。我们也不由紧张起来,似乎真的临近战场了似的。绕过几个山包,渐渐地听到了隆隆的枪炮声和鼎沸的冲杀声……,进入了拍摄现场,只见一路上到处是废弃的“军车”、“枪炮”,还有不少躺倒在路旁的“尸体”,这些虽然大部分是道具,但乍一看,酷似真人,一眼望去,真是“横尸遍野”。
我们来到当年彭老总率部歼灭敌整编29军军部队的小山头,拍摄场面之大,是空前的,山上山下六、七台摄影机同时拍摄。山上正拍敌军长刘戡在自杀,山下到处是被俘获的敌军俘虏,好不热闹。在山下桥边,摄制组的道具师、美工师正在布置“血流成河”的场景,一桶桶红油漆被倒入河中,随水流去,岸边垛着“尸首”,四周硝烟弥漫。看来拍戏时也难免有些“弄虚做假”。
参加拍摄的部队是兰州军区某部指战员。由于拍摄现场地僻人稀,一下子进驻这么多部队,很难安排,首先住就成了问题,老区的群众听说这次拍摄的影片是为了再现彭老总当年在西北战场的雄风,不论老少都非常热情,他们尽力帮助安排食宿,有的老乡把自己给儿子娶媳妇的新房都腾出来让战士们住。据村里的老人讲,这情景就象当年迎接老八路一样。尽管如此,部队还是未能全部安置,战士们就自想办法,住马厩、废弃的水池,有些还住进了烤烟棚。我们参观了他们的驻地,即使是马厩,里面也井然有序,要不是里面还有一头小毛驴,我们还真以为是军营呢!部队的战士在拍戏之余,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帮助乡亲们挑水,扫院子,收拾牲口圈,群众对此都交口称赞。
战士们是很辛苦的,他们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经几小时行军。八点钟赶到拍摄现场。有一次拍戏过程中,有一个小战士由于急行军,又起得早,在扮演一牺牲战士时竟睡着了。拍完戏大家吃饭时,却找不见了这位“英雄”,回到现场一看,他还在那里酣睡呢!班长想去叫醒他,导演拦住说:“战士们太累了,几个山头来回跑,让他睡吧,饭给他留着。”
晚上,导演和工作人员一起总结一天的拍摄情况,制订第二天的“作战方案”,会议室里,挂着作战地图,桌上放着军用电话,真象个战时指挥所。导演刘斌同志说:“我们是为了塑造彭总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工作,此剧蕴酿已久。彭总作战英勇,敢于直言令人敬佩。全剧由彭总在解放战争时的西北战场到为他平反,邓小平同志主持追悼会。此片做为文学作品,即要满足艺术要求,又不能违反军事常识。难度很大,但我们有决心,一·定将此片拍好,再现彭大将军之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