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学
今年初夏的一天,我有幸在郑州城东路一座青砖红瓦的四合院内见到了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在简朴的木桌木椅的会客厅里,64岁的常香玉和老伴陈宪章先生一边忙着让我入座,一边沏着茶高兴地说:“上午我去省二团给青年演员排戏,回家后就听说‘老家’陕西有人来访,我一听就满心高兴。陕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她有着特殊的感情。”
趁着她忙个不停的当儿,我打量了一下这位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除了鬓发微霜以外,仍不减当年“花木兰”的风采。我不禁说:“常老,你可真精神啊!30多年没见了,你还是那样,没变。”
“还算可以,主要是我赶上了幸福的好时代。”她乐呵呵地说。
提到陕西,她动了感情:“我爱陕西,原因是多方面的,我16岁在西安从艺,近20年的岁月,是陕西的人民养育了我。真正认识文艺为谁服务?怎样服务也是在陕西,那时我觉得,只有完全彻底地把艺术奉献给人民,才是一个演员的真正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陕西——我的第二个故乡。”
“陕西的河南人很多,大家都希望你有机会再去演出。”
“谢谢人家的盛情,今后我一定争取去为家乡父老演出。”
当我们的话题转到她退出舞台以后的生活时,她说:“我这个人呀,闲不住,稍闲就觉得难受。我每天清早仍然坚持练功,社会活动总是安排满满的,现在,我除了努力培养好青年演员以外,还担任了河南大学的艺术表演课程,沈阳音乐学院的声乐课程,也经常随团去前线、油田、农村演出。”
说到这里老伴陈先生又说:“这不,最近她又和几位名演员联合组织义演,支援大兴安岭遭灾群众重建家园。”
“我看你还应该坐下来写点什么,留给后人。”
“正在写着哩!已经动笔好几年了。” “什么内容?叫什么题目?”
“暂叫《我的舞台回忆录》,准备写上、下两部书。上部已经完稿,正在定稿有20多万字,据说,戏剧出版社不久可出书。下部书正在收集资料。上部书主要写我在旧社会的舞台生涯。下部写觉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你这位‘花术兰’已成了文武双全啦!”
“哪哩,哪哩!”她爽朗地笑起来。
她和老伴把我送出大门后,再次咐嘱我:“回陕西后,一定代我向众乡亲们问好!”
常香玉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