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河》文学月刊于今年第六、七期,以“陕西文学新军33人小说展览”为题,将33篇新人新作推到读者面前,引起了文学界的瞩目。
陕西拥有一支足可以与兄弟文学省市形成鼎立之势的中青年作家队伍。但是,在这批人身后,陕西文学的新生力量如何?潜力是否雄厚?未来发展怎样?外界并不十分明了。《延河》这一举动,回答了上述问题。在这次推出的作品中,陕西文学新生力量已得到展示。相对于在全国具有影响、于外界较为熟悉的那层中青年作家而言,这批作家大都较为年轻。他们有些已在省内发表了较有影响的作品,有些则是在陕西文坛初次露面。他们身上,反映出了陕西文学队伍良好的传统的影响。这一代传统的突出表现是:作家心里怀着人民,重视深入生活,有明确的文学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作品中洋溢着广阔而深厚的社会主义文学激情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同时,这批文学新人也带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鲜明特点。可以看出,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感觉敏锐,在艺术上勇于探索有着自觉而执著的追求。展览的作品中,题材、风格、手法、样式的多样化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体现得非常充分。尽管水平层次不齐,但他们的长处,却无疑展示了陕西文学新的希望。其中象《挂面的故事》(孙见喜)、《牧羊少年》(延鸿飞)、《流血的中午》(郑歌龙)、《雪暮》(封筱梅)《远去的凉风垭》(叶广岑)等作品,写改革、写爱情,表达内心的痛苦,欢乐和期待,已引起一些评论家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目前、在各刊物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纯文学面临通俗文学的极大冲击的现状下,《延河》这一举动,无疑具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些评论工作者认为,一个文学刊物,若不在发掘当地创作潜力、扶持新人、组织队伍等方面投诸气力,那么促进创作繁荣会变成一种空谈,刊物自身也处于晃荡不定的地位。《延河》的这一举动,为文学新军做了扎扎实实的架桥铺路的工作。在这次小说展览中,省内33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分别为小说作品撰写了热情的百字评论。显示了陕西新老作家团结一致,携手奋进的壮观局面。 (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