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祥林 吴明晓 李宗立
老山脚下有条无名小河。这里,驻着一支开路先锋——某部工兵营。每当落日的余辉洒在欢唱的水面时,工兵营的士兵们就“闹腾”开了,他们在自己动手建起来的战地乐园里尽情地唱着、跳着、笑着
“中路突破!快,快射门!”“2号扑上去,截住他!”“好球!”
战地足球场上,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队员一边是刚从硝烟里走下来的工兵营士兵,一边是指挥机关的参谋、干事们。这是一个特殊的球场,大小只有正规球场的1/10,球网是用绿色的伪装做成的;网架用的是木棍。由于它小,稍一用劲,球就会飞进河里。因此,将士们取名为“袖珍”球场。
别看这球场小,你可知道指挥员们为它洒了多少汗水!部队进驻战区,条件艰苦,看不上电影,文化生活单调。怎么办?“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去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垮了营房,冲走了器材,困难面前将士们不低头。山洪一退,大家齐心协力,搬走了上万方乱石、泥沙,平出了86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建起了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还挤出一千多元制作、购买了5个球台、20多副康乐棋、象棋;买了500多册图书。战斗间隙,指导员的身影闪现在“活动中心”,浑身的征尘、疲劳顿消。参战以来,仅各种球类比赛,工兵营就进行了20多场。
青年人爱写诗,前线的士兵更是如此。从“战地文化活动中心”萌发出的诗报《小草》,就是战士们挥笔赋诗、抒发豪情、讴歌英雄的“小阵地”。自去年8月创办以来,共发展会员150多人,收到诗稿500多首,在《小草》上发表120多首,被地方报刊选用40多首。这些来自前沿阵地和猫耳洞的小诗,有的写在香烟纸上,有的写在罐头盒商标上和被烧焦的板块上,字里行间散发着战地硝烟,倍受前线将士的喜爱。战士张一明在战斗中牺牲了,战士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份《小草》,并在报纸的一角写了一首诗,要求登在《小草》上,并寄给他的妈妈。
在工兵营的“战地文化活动中心”,战友们除了打球、作诗外;还经常开展其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摄影、绘画展览,等等。全营有50多名干部战士拿起了相机,20多名干部战士学习书法、绘画。每当周末和节日,那一曲曲家乡小调,一首首战地小诗,在士兵心中翻起了滚滚心潮。官兵们就是这样,在欢歌笑语中,在面壁观赏中沉思、联想、挥泪、激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