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豹隐
近来一些国产影视片在表露死伤凶杀的恐怖场面上是越来越逼真了。君不见,展示中弹而亡,必定得有一股鲜血泉涌而出;表现匕首洞颈,则无疑在豁露出一张极度恐怖脸的同时伴以令人怵心裂胆的打击乐。据说,这都是从外国影片中借来的招数。影视艺术越真越好嘛,唯有如此方显得够味,才能勃起观众的兴趣。
然而,并非越真越好。
由于影视艺术具有传递透视画面的独特功能,将那号纯属刺激感官的血淋淋、赤裸裸的镜头披露于观众面前,除了使神经衰弱者难以忍受外,对观众理解剧情实在没有多少帮助。优秀的外国影片在表现这类镜头时,也并非是那样做的。英国故事影片《第三个人》中,编导一扫有意制造紧张气氛,宣染惊恐场面的所谓“西方”手法,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这么几组镜头:
戕害儿童的罪魁哈里昔日的好友马丁斯从楼房守门老头那打听到一些线索,正准备进一步去了解详情时,守门人的喉管被凶手残暴地割断了。这时,观众眼帘前映出的只是静寂的氛围中,“一小队·警察围着担架走下阶梯,担架上盖着白布。”毋庸置疑,这样处理不仅手法洗练,避免了血淋淋的镜头,而且紧紧地攫住了观众的心,引导观众更好地集中精力去思索剧情去搜寻杀人凶手。
再如,当马丁斯和卡洛韦等把前些日子埋葬“哈里”的棺木挖出来验证时,镜头缓缓推出慢慢起吊的棺木。在卡洛韦的命令声中,棺盖悠然打开了,全场寂然。马丁斯、卡洛书的脸上浮现出愤慨而又不出所料的神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观众虽然没有看到一张令人恶心的死人脸,然而通过马丁斯、卡洛韦的面部表情,人人明白了哈里所玩弄的李代桃僵的伎俩。
文艺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它对人们的美育作用。作为视觉艺术的影视艺术理应注重这一点。在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恐怖、丑恶现象时,需要加以精心的艺术处理,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准确而深刻地剖析出丑恶现象的本质,从而激发起人们同丑恶作斗争的勇气。那种照搬某些西方影片中蓄意展览丑和恶的作法是不应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