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西安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在没有偿还能力,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条件下,居然作保,硬性让西服总厂贷款210万元引进一条西服生产线,至今没有发挥应有效益,致使职工收益减少,企业蒙受损失,干部工人怨声载道,叫苦不迭。
西安西服总厂是个有300多名职工的集体企业。1984年,该厂的主管上级——西安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和二轻局越俎代庖,指令他们贷款引进一条年产西服22.5万套的生产线。该厂厂委会经过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变化,认为以后西服销售前景不会太好,同时本单位已具备年产10万套西服的生产能力,根本没必要再搞引进,最多再花15万元左右资金添置几台质优价廉的国产蒸汽烫设备,就可满足市场需要。对于下属企业的正确意见,上级领导非但不听,反而指责其思想保守,缺乏开拓精神,并声称:如不引进这条生产线,就撤换班子。在压力之下,一位厂领导只好在《西安市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可行性研究报告》上签了字。厂长张忠孝为避免职工非议,在已办妥护照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一道与二轻局、服装鞋帽公司等4名同志前往日本考察的机会。考察组归国后,和日方签订了购买200余台大小设备的合同。1985年机器到厂。但不久西服的销售便由旺转平滑向滞销,用本厂老设备生产的西服投放市场后销售已不快当,自然更谈不上用引进的生产线扩大生产了。
目前,引进的这条生产线,利用率很低,部分设备根本派不上用场,长期闲置睡觉,有6箱设备至今尚未打开,有一些设备不得不转卖其他单位。该厂在购买这条生产线时,耗去的210万元贷款中,有33万多美元,后来美元升值,厂里又多花了30万元人民币。结果引进的这条生产线不仅作用发挥不大,而且厂方每年还得向银行付出20多万元的设备折旧费和贷款利息,以致这个原来年上缴利润25至30万元的工厂,日子一天天难过起来,根本无法支付将要到期的银行贷款。为此,厂领导写报告,找上级主管各部门,结果都支支吾吾,推托不管。当初极力主张引进生产线和出国考察的人,也退避三舍,不愿承担这个责任。职工们气愤地说:“婆婆”当家不管事,“媳妇”管事不当家。企业的自主权在哪里?厂长的经营决策权又在哪里?
本报记者 韩庚 范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