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绥德的迎亲

2023年08月12日

邓东兴

说来也巧,到绥德的次日,我就在街上目睹了迎亲场面。那天,我在妻弟陪同下漫步街头,忽闻一阵唢呐鼓乐声,一看,缓缓走来一支队伍,吹吹打打,煞是热闹。妻弟说,这里迎亲的方式,是接出新娘后,在几条主要街道缓缓地游那么一圈,然后折进新郎家,就算把新媳妇领进了家门。我观察了一下队伍,作为先导的乐队,有七、八人,二面鼓(当地称对鼓),一张锣,一副镲。四位唢呐手,头扎白羊肚毛巾,身着对襟黑袄,一副典型的“老陕北”打扮。吹到得意处,则双目微合,两腮高凸,大约把全身“真气”都运行到腮帮子。他们的脑袋随着曲调节奏晃动着,悠哉游哉,那神情全然是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紧随乐队有两位西装革履、蓄着长发短髭的年轻后生,各端一个漆红大木盘,一盘内盛八个碗口大的蒸馍,当地人谓之“灶妆”,乃男方接亲时必带的礼物之一,留一半给岳母岳丈,另一半则须仍旧带回。另一盘内有数十个白面馒头,个儿较小,与关中的馒头相仿,皆为双数,馍尖饰一红点,乃女方娘家陪送礼物之一,谓之“儿女馍”。享受这“儿女馍”的专利权,唯有这一对新人,别人是断然吃不得的,且在入洞房临睡前方能食之,据说是象征白头偕老、喜庆吉祥之意。迎亲的重任多由新郎的舅舅、哥哥以及若干街坊邻居来担任,做弟弟的绝没有这份殊荣。“伴娘”的角色,则由新娘的嫂嫂或舅母充当。这支队伍的主角——新娘,款款走了过来。她生得十分俊俏,眉细唇朱,轻施粉黛,秀发披肩,满头珠翠。质地考究的黑呢大衣,衣领上别一朵火红火红的花儿,向人们展示着新娘的身份。我曾在影视上见过陕北农村女子出嫁,定然是红纱蒙面(当地叫“盖头”)羞羞答答,忸忸怩怩。可今天我却不胜惊讶,山村和县城的女子气质竟如此不同!你看眼前这位就要出闺的姑娘,全无丝毫羞涩忸怩,在几位打扮年轻入时的年轻女人簇拥下,神情坦然地慢慢地踱着步,高跟鞋有节奏地叩击着路面,不时瞟一眼街两旁看热闹的人们。那漫不经心的样子,仿佛是在公园悠闲地散步。妻弟说,如今陕北城里的女子出嫁,比省城女子的思想还开放呢。我想,大约是现代文明的冲击波促进了这块边远重镇人们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吧。

新娘身后,是送妆的人众。无论男女,皆衣着时新。我细细看了这些陪送物品,有床单新被,有衣物服饰,有一辆崭新的“飞鸽”,还有一位后生提了一台双卡收录机,对着我的“啧啧”赞叹报了一个微笑。

晚上,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白天那迎亲的镜头,一幕一幕总在脑际相撞。如今有了钱,生活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突变。然而,如是十足现代派的青年,却沿袭着千百年来的古老婚俗,倒留给我一个深沉的思考。

上篇:刘天华巧遇华彦钧
下篇:观武则天无字碑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7/9/19870926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7-09/26/04814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