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碗碗腔,是汉中盆地东端以皮影形式演出的地方小戏,流传在洋县新铺、酉水、黄安,以及城关镇一带的乡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洋县碗碗腔的产生,据老艺人回忆,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就颇为盛行。清道光年间;有“中秋赏月圆,正月看灯影”之说。当时没有剧本,主要靠老艺人口传心授。洋县碗碗腔秋闲季节相继出门,到秦岭山麓的山村演出。正月间,几乎所有戏班子云集洋县城汇演,并配合元宵节,甚为热闹。大约农历二月二左右陆续回乡耕作。碗碗腔戏班子一般由五至七人组成。使用的乐器是二胡、板胡、笛子、唢呐、大锣、小鼓等。其常用的板路有尖板、带板、滚板等卜多种。还有点绛唇、三唢、吹腔等很多唢呐牌子。演出大都是传统节目,如《女儿国》、《火焰山》、《劈华山》、《斩杨继盛》等正宗朝代戏,约有二百四十余个。演出时间,最多不超过一个半小时,长的剧目约分上中下三次演出,以吸引观众。
洋县碗碗腔的人员不多,道具简单,行动方便,即使是丛山峻岭中村民的屋檐下也能演出,词白通俗易懂,为广大劳动群众所高闻乐见。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为了抢救地方戏曲遗产,曾多次拨款进行扶植,文化部门组织艺人排演了《九件衣》、《鱼腹山》、《小二黑结婚》、《二巧离婚》等数十个新型历史戏和现代戏。近两年来,洋县碗碗腔十分活跃,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班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化部门十分重视碗碗腔的发掘与提高工作,使洋县碗碗腔从内容到形式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