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郢原
人在世上,各有爱憎,诸如李世民哭魏征,曹操斩孔融者是也。不过,在一个人身上,只爱其所爱之处,憎其所憎之点,就不容易了。然而,也并非无人。
东晋时候,郗超与谢玄共事桓温,因政见不和结怨。后来,秦苻坚发兵南侵,要灭东晋。朝廷议人抗击,举出谢玄,反对之声四起。可是,都超却出面保奏,说谢玄知人善任,派出必能成功,朝廷考虑再三,决定委任谢玄为“总司令”率兵出征。果然,马到功成,稳定了东晋局势。这个故事,就记载在《世说新语》里。
当然,郗超保荐谢玄,是出于国事考虑;不过也说明他爱憎分明,如果因爱托恶,或者以憎匿善,则爱憎就乏味了。反之,就具体事谈爱憎,恐怕还有某些价值。至于国事当头,不以憎恶匿善,当是一个情操高尚的人了。
人们对这种情操高尚者,总是称赞不已。祁黄羊、鲍叔牙、石勒等等,惹出多少文章,岂但如此,他们的形象已进入了社会生活。报载;某厂一位供销科长,在厂里推荐监察委员时,就提议曾经揭发自己推销产品请客送礼的一位同志为委员,并且说:“只有他才能监督财务。”就是例子。
“爱憎分明”这个词组常被人使用;不过,有些同志不是“爱乌及屋”,便是“憎虎恶林”。说这些同志缺乏辩证法,怕也并不过份,要不,就该学学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