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个工人的胸怀

——记航空部劳模、西航公司胡同轩

2023年08月12日

1987年3月,古城西安出现了少有的倒春寒天气。就在这气候骤变之时,胡同轩在连续加班三个晚上后,病倒了。他高烧39度,一天只进食三两……这是笔者第一次见到胡同轩的情景。

(一)

那是1978年的春天,胡同轩被派往西德福斯特公司去验收高速拉床。一行6人,他任副组长,主管小组的经济生活。谁知吃了一顿饭,就花去50多个马克,折合人民币300多元。胡同轩“小家子气”上来了,他主张自己做饭,他的意见得到同志们的支持。就这样,国家拨给的39600元人民币,在这个高消费的国度里,只够维持两个来月的生活,他们却花了四个半月。离开西德时,竟还余下8000多元。有的同志主张把余下的钱花完算了,胡同轩却耐心地给同志们解释:“金钱来之不易,能省一个就省一个。人民勒紧裤腰带省下的钱,我们无权把它乱花掉。”他们把这笔钱如数上交了国家。胡同轩回来后,把外国朋友送给自己的小计算器、高度规也交给车间使用。

生活上是这样,在学习西德拉床技术上,他又是怎样的呢?这个国家虽然说具有许多项世界尖端技术,可是这个公司在技术上对他们是绝对保密的。胡同轩主动和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脾气很倔的一位西德工长攀谈交心。诚恳的接触,他那坦荡地心胸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终于打开了这个公司紧锁的技术大门。这位工长让胡同轩看了他们先进的拉刀技术,并帮助胡同轩学习,他们竟成了好朋友。

(二)

胡同轩1961年由西安二航校毕业分配来厂,1962年开始学习平磨。拉刀是当时关键刃具,型面复杂,精度极高,一把拉刀价值几千元。他从学徒开始,每天提前40分钟到车间擦试机床、加油、准备工具。他的敦厚和勤快,使老师傅很受感动,就把干拉刀的技术无保留地传授给他。1964年独立操作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琢磨拉刀的各种技术问题。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探索,他成为西航公司少有的技术上的佼佼者。

45车间加工的梳齿刀,国内当时只干过直齿的,而他却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硬是干出了斜齿的梳齿刀。

1983年,加工加拿大普惠公司的组合拉刀时,机床精度低,他每天早晨3点上班,干了一个月,一个齿一个齿地用手铲了出来。

1984年,他又一次突破美国GE公司拉刀制造中关键铲背工序。在他加工拉刀的25年中,竟没出过一件废品。

多少个夜晚,从日沉西海到晨星疏落,谁也无法统计他加了多少班。1986年,他被评为航空工业部劳动模范,受到李鹏副总理的亲切接见。

(摘编自《西航精英》)

上篇:没有了
下篇:目前职工业余学习蔚然成风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7-11/03/04878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