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倌
有人说,中国人过几年就有点“浮燥”。社会学家是否点头认可,不清楚。我倒是有点同感:在某些方面,确也浮躁,比如说,喜欢趋时发“热”。打开报纸看看,这种“热”那种“热”也实在热得厉害。
比如说,前两年兴学历,“文凭热”,就“热”得过了头;别看某公混日子大半生,一“热”起来,立即从什么地方弄来一纸“丈凭”,俨然成了不可小观的知识分子。至于“文凭”的来源也就不可胜数。听说一家师院,办了两年,一百名学生毕业。但现在持有该院文凭者,竟有三百,你说怪也不怪。至于文凭是偷来的,骗来的,买来的,讨来的,谁也说不清楚。“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换言之,就是“笑骂由人笑骂,文凭我自有之”。
现在要评定职称了,论文是评职称的题中应有之物,起码,有比无强。于是,你去听听;某单位某某先生,连一封信也写不通顺,现在也有“论文”,也请人复印,拿来看看,原来是牛年马年写的一篇百字报道;某某先生,交出教案一捆,说是论文。诂之者曰;不是。某公火了,怎么不是?只是认不得出版社编辑,没有出版就是了。《联共(市)党教程》不就是教材?还是专著呢!
倒霉的当然是真正可称为论文的的东西,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自此变成了不论不类劳什子,理论家学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免一落千丈。
这热那热,也不是赶什么时髦。不,也许仍然是赶“时髦”。“时髦”者,向钱看也。“向钱看”也不他说绝对不好。“货真价实”,发财致富,政策也是允许的。问题只是在于一“热”起来就做假,正如“向钱看”逗惹得一些不法之徒去造假烟假酒一样,害得真正的名烟名酒也令人好生疑虑。
当然,知识分子是比不得那些制造假烟假酒的市侩的。“文凭”“论文”都有个“文”字,自然也高尚得多。仰羡“文凭”“论文”,希望有“文凭”“论文”这都是人之常情,指责不得,我们的“文凭”“论文”,毕竟还不是太多。只要在牵涉到这两档子事的时候,自重自爱自尊一些,“文凭”“论文”眨值既成杞忧,人的价值也不会眨值,这两全其美的事儿,该多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