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的一天,随着一阵地动山摇,猿猱愁攀援的秦岭上显出一块平地。当时人们奔走相告:“多铮火,一炮轰出了个观音山车站!”
1981年8月,国家耗资12亿多元修起的宝成线,遭到了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袭击。观音山当年定向爆破震松的岩体开始下滑,山顶已开裂得象个鳄鱼嘴!那数万方山石滑塌下来,观音山车站要么改线,要么就须打一条47公里长的隧道。这样耗资太大了。如果搞人力清除,宝成线就得停运3个月以上。那次水毁后,宝成线停运52天,仅四川就有7000家工厂瘫痪、半瘫痪。显然这根大动脉是停不得的。
为了制止滑坡,有关部门把日本国铁路考察团请到观音山。他们回去后,很快向中国提供了一台报警器:并叮咛:听到报警,你们的人赶快逃命。国内有10多个单位来了,他们以为“铁老大”有钱,要价高得怕人。他们哪知,为整洽水毁工程,国家填进了五个亿!
这一切激发起铁道部第一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雄心壮志。他们考察了全国几处水电站滑坡处理工程之后,决定用机械锚索工艺,对付观音山大滑坡。这个办法就是在滑坡处打孔,要象纳鞋底一样,将滑动的山体铆死在基岩上。此项工程的关键,是造孔、下锚、张拉。
1986年5月,承担这一施工任务的铁一局五处三段,深感责任重大。于是,西北有色金属七一七地质队被拉了上去。于是,他们硬是靠一锤一钎,小心翼翼地在悬岩上架起了一道坚实的支架,完成了准备工作。钻机开动了,但没几下就卡了钻,滑坡破坏了岩石结构;换个位置吧,又碰上了坚硬的花岗岩,常用的含金钻头用不上10分钟就倒了刃;刚换上好不容易搞来的金刚石钻头,谁想偏偏遇上了“空洞”。钻头一震,顽石下落,将钻头卡死了。
难题不断出现,工地专门成立了对付难题的攻关小组。遇上空洞就往里注水泥,待凝固后再开钻,实在不行,就往里顶套管。有时钻一个孔要几次更换钻头,硬是在这猴见愁的岩上凿出了20个高质量的锚孔。
要进行下锚、张拉试验了。十几个人打着一束柔软的钢索站在架板上,下锚索的人站在锚孔边,将锚索校直,象穿花针一样往里下,好不容易才将37米长的锚索下进孔里,谁知刚张拉到30吨时,突然滑锚。工地卡锚的难题,象一道无声的命令。第一设计院、五处三段、七一七队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来攻这个难关。经过十几个昼夜的奋战,一代新的机械锚索出现了。
钻机又欢快的吼叫了。随着张拉机的来回转移,69根锚索,将巨大的山体铆在基岩上,经过仪器的监视观察,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这时三段在表面铆杆打孔上又碰到困难。七一七队施工队的队员们没歇气,接过任务就干,只用了一个月,就将1900多根铆杆打进岩层,为滑坡表面水泥加固工作,争取得了宝贵的时间,观音山车站安然无恙。
1987年12月4日,铁道部有关专家,对观音山岩石开裂边坡加固工程,进行了严格检验,一致认为此工程属优秀工程。此项工程设计属国内首创。它的成功,为中国铁路病害整治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同时也为水库、大坝,公路的抢险,整治,提供了经验。王新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