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岁的省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李立科,扎根合阳农村,帮助农民利用科学技术致富,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赞为“活财神”。
1981年,省农科院在合阳甘井乡建立农村实验基地。这儿是渭北旱塬,十年九旱,沟壑纵横,土地贫瘠。1980年前,该乡年人均口粮200斤左右,收入39元。有人叹息:“在这里搞实验是啃硬骨头”!
“硬骨头也要啃!”老李毅然报了名。他先是到全乡16个自然村调查,发现这儿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缺肥,特别是土壤的含磷量低。于是他提出了“以肥调水、以肥促根、以根提水”的增产方案。但是群众无钱购肥。于是他四处求援,说服了银行,银行同意给15万元贷款。但是要求有一个担保人,他又以个人的名义签了合同。他用贷的部分钱为全乡4.5万亩麦田购回300吨磷肥,还有500多吨复合肥和尿素。第二年,全乡小麦亩产由1981年的97斤增加到272斤。有了粮食后,他又想怎样使群众有钱花。在他的指导下,全乡普遍种了烤烟,年收入达60多万元。为了科学种田,他帮助乡上建立了科协、农技校、科技咨询服务部等组织。他还经常为群众讲课,有时一天讲9个小时。由于过度劳累,他曾8次昏倒在讲台上。为了集中精力帮乡亲们致富,他说服妻子把家安在了甘井乡,辞去了省农科院副院长职务。去年四月间,他病重住院了。在病床上,他请护士做笔录,向省科委谈自己对科技干部下乡的体会,并希望更多的科技人员下乡,把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现在的甘井乡,人均粮食超千斤,人均收入由1981年的63元增加到318元,全村五业兴旺,处处人欢马叫,成了“户户有余粮,家家有存款”的富裕之乡。可是,老李并没有感到满足,他和他的同伴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要让甘井乡变得更富更美。常辉 李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