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彦宁
日本东芝机械公司向苏联出口大型数控机床的所谓“东芝事件”,前一段在美国反应极为强烈:美国有的国会议员将东芝的产品气冲冲地摔碎在国会大厦的台阶上,有的群众甚至抡起铁锤大砸东芝产品,的美国除对东芝公司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外,还要求日方赔偿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损失。为此,日本的许多当事人被捕受审,公司首脑先后辞职,通产省宣布在一年内禁止东芝机械公司向14个国家出口产品。尽管东芝公司“负荆请罪”,花了一亿多美元在美国50多家报刊整版刊登“悔罪广告”,但美国仍然盛怒难消。
为什么美国对东芝事件如此大动肝火呢?
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潜艇以其优越的性能,被视为“第二次打击”的骨干力量和核武库中的一张王牌,因此,发展潜艇成为苏美双方激烈竞争的热点。苏联海军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潜艇部队,现役潜艇总数达306艘,其中导弹潜艇78艘,攻击型潜艇228艘。美国为了保持对苏优势,利用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注重潜艇质量的同时,集中力量发展水下探潜技术。从50年代开始,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声纳探潜网,在美国东西海岸,夏威夷群岛、阿留申群岛以及北约一些国家的沿岸、冲绳、南朝鲜、菲律宾、台湾等地都设置了庞大严密的声纳探测系统,随时随地可对苏联潜艇进行跟踪监视。苏联潜艇由于质量差,噪音大,一般情况下,美国的反潜系统在距苏潜艇200海里时便可以发现,并能辨别出其特征,一些美国军方人士常引此为笑料,认为美核潜艇在质量上至少领先苏联10年。
然而,好景不长,70年代末,如此机密却被美国人小约翰·沃克泄露给了苏联、他警告说,如果苏联不尽快设法消除由螺旋桨造成的噪音的话,核潜艇将毫无用处。
苏联人大惊,马上采取一系列除噪的紧急措施。降低噪音非得重新设计生产新型螺旋桨,但苏苦于缺乏大型精密加工机械,无从实现,进口吧,西方负责出口管理的巴黎统筹会出于战略目的,将此类数控机床列为禁运物资,这使苏联大伤脑筋。
1980年初,苏联向日本贸易代表团以加工“其它部件”为由,提出需进口此类数控机床。信息传到日本后,东芝机械公司看到有利可图,匆匆与苏方私下签订合同,尔后采取“调包之计”瞒天过海,蒙骗过日本通产省与海关人员,以普通机床的名义,向苏联提供了4台加工精度和效率非常高的MBP——110铣床,并与挪威的康斯伯贸易公司提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相配套,而且多次派人到苏列宁格勒安装试调。苏联人巧妙地利用了日本人的赚钱心理,在西方“警戒线”上成功地打开了一个缺口。
时隔不久,美国突然发现苏联的〇级S级、M级和阿库拉级新型攻击核潜艇的噪音只是原来的十分之一至百分之—,可与美现役的688级核潜艇相媲美。跟踪苏联潜艇已再不是数百海里之外,而必须靠近到20海里之内。1986年10月,发生了美国“奥古斯培”号核潜艇在直布罗陀附近跟踪苏联核潜艇时竟与之相撞事件。美国极为震惊,经过中央情极局的周密调查才发现,原来是日本东芝公司招来的“祸水”。美国国内立刻起了轩然大波,东芝公司以及日本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苏联潜艇噪音骤降,意味着美国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的探潜系统全部失灵,使美国海军本来就难以维持的技术优势顷刻瓦解,在战略核力量的对比中滑向了不利的地位。研制取代声纳的更有效新型的探测技术设备,估计美需要付出200——400亿美元的昂贵代价,而且目前尚未问世。而苏联不仅取得了水下空间与美争夺的主动权,同时对美国的战略核力量,作战方针和西方的防务政策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东芝事件”告诉我们,战争的竞争已经从作战工具和战争力量的较量,转向了更深层次的科学技术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