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凡
《南泥湾·红叶·雪》,分明的散文标题,却作了电视专题片的片名;电视专题片,却是地道的散文笔法。
西安电视台录制的这部专题片,是写南泥湾一位基层保险干部马启友的。但此种写法却不俗。它没有落入好人好事的窠臼,没有板起面孔来说教,更没有用干瘪硬涩迫使观众接受,而是物随“我”想,人随“我”来,随和而自然。
作者毛锜先从南泥湾入手,让南泥湾的精神和风光吸引观众,然后一步步,一程程,推出了主人公马启友。
马启友,其子在老山前线壮烈殉国,他强忍失子之痛,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创立了全省第一个保险乡。他祭奠儿子的感人镜头,他努力工作的感人画面,都时时和风光连系在一起。南泥湾,深秋的红叶,恰巧,一场早来的雪花也一并录入镜头,既烘托了气氛,又给人以启迪和遐想,加之第一人称“我”的应用,极大地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观众置身于影片之中,览人物景致,如在目前;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情景交融,意理互映,突破了某些记录片千人一面的藩篱,使之在服务和深化主题中,起了极大的作用。解说词推波助澜,别致新颖,使这部专题片哲理味郁浓,却为观众喜闻乐见。特别应当提到的,是片中两次引用了英国诗人华滋华斯的诗句,尤其是结尾时的引用,使整个影片的意境大大提高,赋物以性格,赋人以思想,人物一体中,使观众想得更多更远:
“——我学会了如何看待自然,
不再象没有头脑的青年人一样。
我经常听到那平静而悲伤的人生音乐,它并不激越,也不豪放,
但却具有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