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强
盲流,这种一向被人们所蔑视的流浪者,将如何在银幕上再现?在西影新片《盲流》摄制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采访了著名电影演员,《盲流》摄制组导演许还山。
问:许导演,您在新疆十五个春秋,接触过各色盲流,您是如何看待盲流的呢?
许:盲流,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由于国家、民族、政治、经济的兴衰,战争的祸及,自然灾害的侵袭,以及个人命运的坎坷,性格的变异,家庭婚姻的不幸等诸多因素,形成许多人离乡背井,寻求新的生活出路的现象,这些人就是盲流。
从广泛的社会印象来看,对盲流的褒贬不一,其原因就是这些没有定居,没有户口,没有组织的人,鱼龙混杂,他们来自的地区不同,职业不同,流浪经历不同,对社会的贡献和干涉也各不相同。有的流浪一个短时期就定居下来,开垦了土地,踏实劳动,成为自动移民,甚至转入国家单位,提干入党;有的四处游走,靠出卖劳动力和技艺为生;有的逐渐流浪成性,寄生于社会,鸡鸣狗盗,无利不图;更有的欺诈之徒,无恶不作,沦为罪犯。对盲流要区别看待。
问:您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为什么选择了这个题材?
许:我选择这个题材,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去反映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大军中,盲流中的部分人员。他们也是一股力量,他们的劳动成果和社会效益,是应该写进历史篇章中去的。他们当中的优秀者,应该纳入国家的正式劳动大军中来。
尽管这是一群一下子难以捉摸的人,尽管这些人中经常出现一些直接破坏社会治安的坏人,但从总体上来说,在发展边疆建设和改变边疆落后状态方面,在交流内地和边疆的风俗、民情、生产技能等方面,盲流还是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并没有失去对劳动的感情,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失去自尊、自爱、自强和自信。我在影片中就是要塑造盲流人员中这些令人同情、理解、尊敬的形象。
问:您对这部影片在艺术处理上是如何考虑的呢?
许:这是反映西北盲流的影片,当然应该具有西部意识、西部风格、西部气派。不管是大刀阔斧的扫描,还是精雕细缕的心灵透视,都要突出“力”的表现。从视觉造型的力度感到浑厚雄健,从心理造型找到与观众心灵相通的桥梁。结构上虚实相间,以实为主,板线结合,力求每一个大块出现不同的心理效应,追求多种心理感受。总之,是要千方百计拍成一部反映人性层次的艺术片。
刊头设计 秦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