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题记
之一:闪光的“音符”
1987年,在陕西省建筑行业爆发出一条条令人赞叹的新闻:
全国最大的仿唐建筑群——“三唐工程”在西安大雁塔东侧兴建;
西北最大的文化艺术大厦——古部艺术大厦在西安连湖路西段破土;
西北最大的图书楼——西安交通大学图书楼动工;
西北最高的旅游宾馆——西都大厦在西安金花路东北侧奠基……
这些足以使建筑同行们倾慕向往的大工程,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竞全部由陕西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中标承建。
在当今建筑行业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一个只有4600余名职工的企业,何以能有这番作为?当你一览他们近几年来那闪光的“音符”——经济技术指标,就可窥其一斑了,
首先,看其全员劳动生产率:1985年人均6800元;1986年为7250元,1987年达到了9477元.其次,是建安工作量:1985年3062.9万元;1986年为3419.99万元;1987年达4800
43万元.最值得陕建五公司引以为荣的是其优良的施工质量,1985年至1986年连续两年在省建总公司质量评比中名列榜首。特别是1987年上半年,陕西省建筑总公司系统所属的10几家建筑企业纷纷亏损,而省建五公司却“一枝独秀”,全面完成了总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1985年,省政府命名该公司为“六好企业”;1987年12月,省政府授予这个公司为我省建筑行业唯一的“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之二:欢快的“旋律”
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有两个重要标准
一是质量;二是速度。
陕建五公司十分注重狠抓施工质量,不断增强每个职工的质量意识。公司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并建立健全了一支质量检测队伍,在各施工班组建立了质量管理小组,形成了一整套质量自检、互检和专职人员全面检查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公司建立了对竣工项目的回访回修制度,印发了用户意见卡,及时将用户对工程的意见反馈回来,予以答复,并对工程使用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返修,受到用户单位的称赞。
1985年6月,国家建设部在西安地区抽查了6个建筑企业的16项工程,陕建五公司承建的西安交通大学45号楼以85.32%的得分率,被评为唯一的一项优良工程,同年11月,这个公司承建的西安宾馆一期工程,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1985年乙级优良工程”。
1986年9月,公司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施工任务,这是一项总建筑面积达17000平方米,列入国家“七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国家和省政府有关领导多次到工地视察,公司提出了“保重点、震国威”的口号,集中了全公司施工力量较强的工程队进行突击,工程如期完成,并荣获“优良工程”称号,做为用户的测控中心代表热情地赞誉“陕建五公司在承接测控中心施工时,投资完成第一、施工质量第一、施工速度也是第一!”
之三:和谐的“奏鸣曲”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企业内部的改革显示了较强的活力。1987年9月,公司在省建系统率先与省建总公司签订了《企业承包经营合同》,实行实现利润递增包干,以利润基数为基础,基期后3年每年递增2%。总公司确保企业工资含量包干系数18.77%,并一定4年不变。
同时,公司在企业内部从分配环节入手,改变了过去发季度综合奖的办法,对施工一线工人实行“定额工日加补贴”的办法;辅助工人和管理人员实行月奖,其奖金数额按一线生产工人人均奖金数的80%计算。采用这种办法后,打破了奖金分配中吃大锅饭的局面,激发了职工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
党的十三大后,省建五公司制定了深化企业改革的长远规划,决心进一步提高企业素质,“抓质量、上等级”,使企业经济效益更上一层楼。
我们期望着、倾听着这个公司奏出更加雄壮的“交响乐”!
本报通讯员华智 本报记者桂子
(题图照片晓党)23
图为该公司承建的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外景。 晓党摄
题图题字 桂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