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串醒目的数字,打破了人们常规的视觉。改革,在西北国棉七厂职工的奋进中,释放出了令人惊叹的能量。
1985年,这个厂熬过了步履艰难的岁月,速度,效益奇迹般的回升: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和出口创汇分别以14.5%、54%和69%的递增速度,跃居省内同行业之首。
时入1986年,目标值升至新的高度: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和出口创汇等指标,在我省夺得“两连冠”。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部达到省内先进标准,成功地摘取了省级先进企业的桂冠。
截至1987年9月底,他们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生产计划,900万元的上缴利润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全部实现,岁末,实现利润突破了2500万元大关,比1984年翻了近两番,人均实现利税比上年净增700余元。省级经济效益先进奖、“六五”技术进步奖、重合同守信用奖牌等殊誉接踵而来……。
(二)
历经了三个寒署的奋力拼搏和改革创新,七棉厂终于异军突起了!
1984年9月,厂领导换班易人,一批60年代的大学生出任领导职务。随后党委还权于政,使企业的“脑袋”和
“身子”合为一体,经营管理上的里手快刀有了用武之地。进而,他们又果断地改革管理机构,大胆选贤任能。3年之间,先后有50余名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与此同时,他们逐步完善经营机制,相继开发了36个高中档产品,产品市场遍布全国百余个销售网点。设在深圳的外贸窗口一一横向联营商店效益日趋见增。名优新产品相继冲出中国,销往世界。全厂有70%以上的布机生产出口商品,年创汇达1300多万元。其中左捻60支合股纯涤纶线等“拳头”产品,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抢手畅销,闻名遐迩。
1986年底,国棉七厂的92%老细纱机和全部布机的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形成了五大系列布机和五条生产作业线,高精细薄产品将相继在这里诞生。从瑞士政府联合贷款的技术引进没备已进入安装,纯棉粗厚织物的技术改造工程已破土动工……
(三)
金子般的质量意识,是七棉人的独特风格,1986年推行的以质量为重点的方针目标管理已初见成效,“生产成线线不断,管理成网网不乱”,300多个“QC小组”、“一条龙”的质量攻关贯穿在生产始终,3年间,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了23.39%,其中60支合股纯涤纶线经英国利物浦中心测试,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一流的产品质量来自于现代的管理水平。全面质量管理、正交试验、价值工程、微电子技术……正在这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中开发的20多个电子计算机应用软件中的配棉一项,每年就可直接受益百余万元。
当50年代末国棉七厂“降生”在古都咸阳这块宝地上的时侯,就曾以它那壮观的雄姿给这块古文化发祥地带来了新时代的气息。如今它愈加显出其异乎寻常的光彩。如果说“绕地球42圈的棉布总产量、7.7亿元的上缴利税和第28个半建厂投资的产出”令人折服,那么,七棉人那30年的无私奉献和拼搏创新精神更令人难忘。 石海民 桂子
(题图摄影 杨炳燃)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