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光
过去常有干部下放一说。下放下放,过后一想就疑窦百生。为什么干部当工农叫“下放”?是工农比干部低贱,还是干部比工农高贵?
如今没人整干部,整知识分子,下放也早已成为历史了,但上的问题似乎又越来越尖锐复杂起来。到处都在提倡干部能上能下,究其根本,乃是因为干部只能上不能下,或者说上去容易下去难。不过这一问题仍只限于那些原本就是干部,或者已谋得一官半职,而进一步去追求大乌纱帽的人。对于不在干部之列的人来说,实在是上去难,难于上青天了。
我有几位朋友,年富力强,又都毕业于业大电大之类,有工作能力,有些人还发表过不少作品。曾有一些文化新闻单位缺人,想调他们,但一问是工人身份便只好作罢。还有一位朋友,以合同形式在某报社干了多年编辑,但由于不是“正式国家干部”,因此连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格都没有。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好多单位又拥塞着大量的、平庸的“国家正式干部”,既派不上大用场,又裁不掉,想调个工作都没人要,就那么占着位子。无疑这现象是极荒谬而又可笑的。
不过在改革的潮流中,这种不合理现象也终于被突破了,据报载,首都钢铁公司最近改革人事制度,取消工人和职员的界限,凡是首钢人,不论干什么工作,皆称“首钢工作者”。全体工作者在政治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工资和奖金实行统一标准,其余的均按不同的岗位职务给与不同的对待。话说明白点,就是你干什么工作是什么身份。今天烧锅炉,有烧锅炉的待遇,明天干工程师,就有工程师的报酬。既不存在上(工转干)的麻烦,也彻底消除了工人干部之间人为划分的界限,按首钢的说法,这叫“有利于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人才的成长、选拔。”
由此看来,原来那种不合理的人事制度既非神圣不可侵犯,也并不那么坚不可摧,有志改革者只消举起铁扫笤一挥,这道界限就没有了。我想既然首钢这么干了,而且干得顺应潮流,合乎民心,那么各地各部门是不是都可以仿而效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