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更
透过数公尺深的清澈湖水,可以看见水底的小草虫鱼。相反,哪怕相隔三厘米厚的毛玻璃,也难辨清五尺之躯。这说明物体的透明度越高,清晰度越大,人的感官反馈出的信息越准确。
物如此,人也不例外。有的人共叙一夜语,便能肝胆相照,有的人朝夕相处,仍然扑朔迷离。所以多少千古风流人物,虽经世代学者研究探求,尚无定论者多矣!国家的选贤任能,个人的交朋结友,总是先通过客体的透明度察其可任,可交之处,才作出抉择的。然而纵观历史,横察中外,意欲招贤纳士者却往往有奸佞上榜,本拟择良朋而处者,每每与庸人相伴。难怪古人有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辨才固难,而揭示人的透明度的奥秘则是辨才之一法。
因而恰逢调资、职改、选优、评先进、评议干部等等“大事”有种人的透明度的“电离子”便特别活跃。调资伊始,深夜有人找到那掌管调资的人交心谈心,增资到手,旋即如陌路人:职改开展,面对和“大团结”紧扣的“大事”,哪怕剽窃,篡名,也得送点够份量的作品,职称加身,哪管你学术探求、专业钻研,“摸牌”我自好之;选优、评先进,要动用“投票契机”,于是见人三点头,欲言先送笑,岂知乍暖还寒,红榜上墙,冰霜上脸;评议干部,更是权力得失的“大事”,麻痹不得,因此,远者近,疏者亲,谁知“东边日出西边雨”,“测验表”一上报,心中只留关系网中人。这种变幻莫测的透明度,自然会给当事人带来的是最佳效应。但以此达到冰炭一器、水火兼容之高度统一的人,谁能一眼辨清其“本质属性”是什么?
人群也是个复杂的存在。透明度高的人往往给自己带来反差效应。自古那披心露胆、瞩面知心的人往往处境艰难,甚至捐躯。其狡若兔、其圆若珠的人,又常常逗人青睐,平步青云。故尔某些精于审时度势之辈更显得技艺之高超。比如你喜吃甜的,他给加糖,人不知其谄;你好吃酸的,他给添醋,人不察其媚。你升迁时,他抬轿,你落井时,他下石。天塌不着他,地陷不了他,简直是炉火纯青了。
研究人的透明度,有它的实用性。既可作为选贤、择友的参照系;又可增强勘贤愚的透视力。比如决胜功名利禄之日,就是最好考察透明度之时;大凡风云变幻之际,也是最易辨清“真假美猴王”之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