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日乾
一切不顾,唯利是图的人自古就有,现在又多了一种人:凡旧皆厌,唯新是热。
以为世间事物凡旧的都属不好,那是简单得近于可笑的,山西陈醋,重在一个“陈”字;沪州大曲,也以老窖为著名。
诚然,代表着前进、向上、希望的新事物应当热衷。然而,有时候,新旧杂陈,形态纷然,旧茅台瓶可以装新的劣质酒,新发型下也可能是一副旧脑筋,新新旧旧,真真假假,是需要仔细辩认的。“文革”时期出现过许多“新事物”,早请示晚汇报即是一例,每逢那雷打不动的庄严时刻,我脸上也是一片庄严,不过,心里却常常想起小时家里那被烟火熏得黑乎乎的灶王爷两边的对联:“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时不敢说出来,并且觉得这“一闪念”是大逆不道的。
八十年代的今五,也有不少新鲜事,就连农村的埋人也“新”了许多:旧式吹鼓手已换了西洋乐队,“祭灵”的哀曲已改奏“血染的风采”,焚烧的纸钱纸马金童玉女之外新添了“沙发”、“电视”。据说古代嫁娶的彩礼是分等级的,最高级的当然是娶皇后,王莽娶皇后就用了黄金三万斤,是真正的“高价”。如今一些青年结婚,那怕债台高筑也要大操大办,甚至以“千元喜字”显示“千金小姐”的高贵身份,这观念,这作派,我实在看不出新在哪儿。至于以“血染的风采”为男女孝子咳咳唠唠的哭丧伴奏,我总忍不住发笑。那低音部好象有灵的死者(多是父母)在说:“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而那高音部则如洒泪的生者在答:“如果是这样,我不悲哀……”能不令人发笑吗?有时,望着那长长的出殡队伍,我也曾觉得困惑,“活着墙头计,死了唱大戏”,生活中不是有这样的人生戏剧吗?
人固然应当在不断的除旧布新中前进,但那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然,新旧不辩,认旧为新,或盲目求新,以新掩旧,这种“唯新主义”怕也有些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