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瑜
在西安市卖肉夹馍出了名的除了竹笆市老樊家外,恐怕就要算西安铁路分局文化宫主任董杰了。他在“陕西省第二届戏剧小品电视表演赛”上演出的《肉夹馍》获了“最佳演员”奖,又在今年省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肉夹馍”改行》赢得一片唱彩。不单是我,就连西铁分局的人也都怀疑他以前是不是真地卖过肉夹馍,要不怎么能把个“董记”肉夹馍的个体户演得那么神,以至于西安一个个体协会要请他去当理事哩!
董杰今年52岁,岁月的镰刀已收割了他的大部分头发,前顶呈现一片荒凉,好象标志着智慧的开发程度。不要看了他演的“老董”系列小品就认为他平时肯定是个“活宝”,老董工作起来可严肃认真了。他当过铁路货运员,当过汽车调度,30多年来一直坚持业余文艺演出。他能说西安话、河南话、普通话(这是在西安干铁路这行的“基本功”),“样板戏”、山东快书,相声样样都干,还真是干啥象啥。他参加过全国职工文艺会演,60年代进京演出还受到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担任文化宫主任工作以来,他演出的热情更高了。他利用自己一口炉火纯青的西安方言,先后演出了《广告市场》、《肉夹馍》、《“肉夹馍”改行》等剧目,都获得很大成功。其中《肉夹馍》被评论界认为“是近年来一部震撼观赏者灵魂的佳作。”
干过业余演出这行当的人都知道不容易,跟人家专业的不能比,专业的塑造个人物,是“艺术形象”,业余的辛苦半天,人家说“老了老了还耍啥怪呢!”人家老董爱人可是个大单位的党委委员,老头子动不动就跑到屏幕上去卖肉夹馍,惹得人家一肚子不高兴。可老董“嘿嘿”一笑:“她不懂这是艺术形象。”
与董杰合作的编剧赵安,是西铁分局工会的宣教指导员,看上去挺憨实的,其实肚子里笑话、故事多着哩。别看他只有42岁,却当过24年的列车员,广泛接触了各行各业各种人,为他创作戏剧小品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看过董杰的演出,佩服董杰的幽默才能,于是就和董杰合作,写出了一系列戏剧小品。他写的《广告市场》,讽刺了那些投机取巧的人,获得陕西省首届喜剧小品业余组一等奖,到了第二届就更上一层楼,《肉夹馍》获最佳编剧奖。他原籍河南,却专门用陕西方言写剧本。他觉得陕西方言憨实、风趣,适宜表现社会中各种行当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于是他就抓住这个老董不放,要搞一个《老董外传》,通过剃头的、卖菜的、钉鞋的小人物,来反映陕西的风土人情,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春节晚会上,他俩合作的《肉夹馍改行》,袒露了“老董”和外国人做生意时,求稳、保守的性格弱点,也透出了他们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他们请了一个外国姑娘参加演出。这个27岁的意大利姑娘叫安东·乃拉,在陕西旅游学校教意大利语,她虽然攻读过东方艺术,讲起中国的肖军、肖红来一套一套的,但对汉语却不太懂。更要命的是这姑娘对她弄不明白的台词绝不肯干,比如台词里有一句“买卖不成仁义在”,她就一定要翻译解释清楚“仁义”是什么意思;当“老董”讲:“大国小国都一样,毛主席教导我们深挖洞、不称霸么”时,安东一再追问“不称霸是干什么?”“深挖洞,挖什么洞?”弄得人哭笑不得。眼看演出日近,他们曾两次想换一个中国演员,但为了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他们坚持下来,硬是排了27次,终于取得成功,获了春节文艺晚会一等奖。
图为赵安和董杰在研究剧本。 冯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