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看张红潮怎样振兴“武氮”

2023年08月15日

1985年4月12日,张红潮就任陕西省武功氮肥厂厂长。

当时呈现在他面前的企业,是怎样艰难啊!这个厂原来是设计年产为3000吨合成氨的小厂,因管理不善亏损严重,企业处于关停的边缘。不少职工对厂子的前途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打起铺盖卷开路了,面对这一切,刚跨入不惑之年的新厂长没有气馁。经过短时间的调查摸底,他充满了信心。在全厂400名职工参加的动员会上,他那“搞活企业,振兴武氮”的肺腑之言震撼人心。

为了解决几百张嘴的吃饭问题,张红潮积极组织人员销售积压产品。他还亲自调动车辆把化肥送到农村,很快,库存的12000吨化肥推销了出去,死货变成了活钱。职工的工资发下去了,生产资金也周转开了,接着张红潮顶着压力,调整了企业领导班子,制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了成本目标经济责任制。他把碳铵成本目标定为每吨160元,与职工的奖金挂钩,并按节约或超出金额的10%进行奖罚。这样吃惯大锅饭的人难免乱嚷嚷,但张红潮坚持定下来的东西必须兑现,使受罚者乖乖认输,受奖者让大家“眼红”。接着,他又在计划、工艺、物资、财务等方面都实行了新的改革措施;同时,又在计量、统计、修旧利废等方面下功夫,使厂里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张红潮是1970年化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踏入社会的17年里,他先后在陕北、关中的4家化肥厂工作过,从工艺、设备到生产的经营管理,是个名副其实的内行。他刚来到武功氮肥厂时,从我省到全国的化肥工业都很不景气,产品滞销严重。但张红潮认为,国家财力有限,继续用外汇进口化肥决不会持久。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一些化肥厂的转产、下马,化肥今后一定是抢手货。于是,在不少厂家纷纷停产、转产,变卖设备、另找门路的时候,他毅然贷款、集资数十万元,作出了改革、更新技术设备、扩大化肥生产的决策。

尽管当时有不少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但他还是果敢地干了起来。白天,仔细观察每一台设备的工艺流程;晚上,在灯下阅读有关技术资料;天不亮,他又抱着书啃了起来。连妻子也说他“中邪了”。提出的一系列设备改造方案在厂里通过后,他身先士卒,带领工人和技术人员,将原来的400立方米的半水煤气柜改换为1000立方米的大气柜,又对造气系统的所有管道动了大手术,他又派人到辽宁、上海、广东等地,用低于原价20万元的贷款,顺顺当当地购回两台尚未启用过的上海压缩机和全套供电设备。经过一系列设备改造,到1987年8月,氮肥厂达到年产8000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使日产碳铵由原来的70吨提高到120吨,产品的一级率达100%。

寒来暑往一瞬间。但人们惊喜地看到,张红潮上任后的3年里,武功氮肥厂的确发生了巨变。现在厂里机器轰鸣,运送化肥的卡车往来如梭。新到的蒸气锅炉正在安装,又有两台压缩机已从上海订好货。张红潮和全厂职工雄心勃勃,决心实现年产合成氨15000吨的新目标,为振兴陕西化肥工业做出新贡献。

本报通讯员 张俊领

本报记者 杨明洲

上篇:没有了
下篇:西安解放百货大楼依法治店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8-05/31/05429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