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省蚕桑研究所石泉蚕桑综合实验基地的科技人员,本着“技术进山,科技扶贫”的方针,全面开展蚕桑应用技术研究,推广配套技术,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发展了当地蚕桑生产,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这个基地是1986年初建立的。当时,设在周至县的省蚕桑研究所的6名科技人员主动进山,组成科技扶贫基地,为了发挥蚕桑这个农村传统骨干产业的优势,给秦巴山区脱贫致富找出一条久远的道路,基地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根据当地农户居住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低等实际情况,长年跋山涉水,走乡串户,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有的科技工作者为了搞好扶贫工作,还把家安在了石泉,两年来该基点共举办县、区、乡、村、组培训班46期,培训人员达8500人次,编发科普小报《蚕桑基地之声》7期共2100份。还利用黑板报、蚕病挂图,广播讲座等形式向蚕户传授技艺。
这个基地的科技工作者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使得石泉县蚕桑生产形成了完整的具有特色的配套技术体系,还提出了家庭经营蚕桑生产的模式,制定了丰产桑园的栽培技术规范。
在基地同志的努力下,当地蚕茧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该点所属池河区10个村,去年蚕茧总产比建点前的1985年增长63.3%,提前三年完成了“七五”期间的任务,由于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池河区蚕茧总产两年净增8.645万公斤,石泉县蚕茧总产去年达80.5万公斤,比1985年增长48%。
(常辉 张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