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苏联观访记

2023年08月15日

梁同辉 摘编

著名作家峻青时隔三十一年重访苏联后,在香港《广角镜》杂志撰写了一篇题为《在苏联看苏联改革》的长文,读后颇有启发,在此做一摘编,以飨读者。

单靠法制是不够的,重要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我们所到之处,我常常为这个国家疆土的广袤,风光的优美所深深震惊;它的森林如此之多,从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向下望去,到处是一片海洋般浩翰无际的绿色丛林,如果乘火车的话,那列车就整天整夜在森林中奔驰,但我所看到的森林,全都保护得很好,没有滥施砍伐的现象,森林是国家的,在苏联破坏国家财产而填个人私欲的违法行为,不但要受到法律制裁,而且也受到社会舆论的严厉遣责,而后者,往往更受到人们的重视。

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不只是使人不敢触犯法令,更重要的是不忍去破坏美、槽踏美,我曾看到过不少人在周六或星期天,到郊外森林里去采蘑菇和野餐。他们尽情地亨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和清新空气、而却无人破坏和污染这风光与空气。

社会秩序井然,有清静之乐,无喧嚣之若。市容整洁,马路上行人稀少,即使在市中心和热闹场所,也难看到你挤我拥的混乱现象,听不到震耳欲聋的吵闹喧哗之声。人们都彬彬有礼,不论在商场、车站,或是餐厅、码头等公共场所,都听不到有大声说笑的声音,更难得看到吵架厮打。上下车,也无你争我抢的现象。

火车站、没有我们国内常见的那种乱、脏、吵的现象,而是异常幽静清洁,秩序整齐,在这里看不到排着长队拥挤通过剪票口的现象,这里基本就无剪票口,在公共汽车、电车上无售票员,每个停靠站都有自动售票机,如果不买车票,上车也无人查问,因为车上就无售票员只有一开车的司机。这完全靠自觉,正像那遍地是树木花果,没人随意采摘一样,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风气和人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了。

重视知识分子 重视人民福利

在苏联,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的福利事业。在莫斯科,居民每人住房的平均面积是十六平方米,不足此数者,可申请增加,房租也非常低,几乎是象征性的,煤、水电费、则更低。一般工人工资可达二百卢布左右,而知识分子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最高,教授、科学家可达五百卢布,而且居住件很好,大教授在郊外的森林里有国家提供的私人别墅。苏联政府对知识分子特别重视。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不但有优厚的待遇,而且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他们受到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尊敬。这似乎是这个国家的传统,这也表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

不用讨价还价,也不用担心买到假货

苏联物价很低,而且非常稳定:三十多年前我买了一个小望远镜,现在价格仍未变,不要说关系到人生命的药品没有假的,随便什么物品,全都没有弄虚作假的现象,堪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且售货员的态度非常和蔼可亲,耐心热情,虽然他们的墙壁上并没有像中国贴上五讲四美的标语,并没有像对托儿所小孩那样教给他们如何说:“您好,再见!”

食品价格很低,但服装单调而且昂贵,苏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有小汽车,普通工人也有能力买上自己的车。苏联大街上的车几乎全是苏联的国产货,而没有进口车(有一次我发现一辆外国车,但仔细一看车牌,那是外国大使馆的)。苏联根本不进口外国车辆,并不进口可口可乐之类的东西。新建的高级宾馆也不多,很少听说那里有四星级或五星级的超豪华饭店,我们住的是第一流大饭店,但也大都是旧式的,宽敞壮丽,有古朴典雅之美,无骄奢侈糜之气。

这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有着提高文学修养、文化素质的国家,这决定了整个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爱护历史文物,保护生态,自觉遵守纪律,维护公共秩序,已成了公民的基本义务。

整个社会的风气,是文明宁静,勤俭朴素,不事奢侈,不尚虚荣,安安静静地生活,扎扎实实地工作,但是人们还是不满足于那种单一狭窄的经济结构,官僚、特权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保守僵化,而且迫切希望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就是这个平稳迟缓的大国里一场新的革命。

上篇:没有了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8-06/16/05456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