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瑜
最近,在音乐舞台上西部歌曲异军突起,迅速风靡全国,打破了港台歌曲对通俗领域长达七八年的统治,令人耳目一新,也使一些音乐工作者迷惑。西部歌曲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为此,记者走访了一直致力于陕北民歌研究的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贺艺。
记者:西部歌曲为什么能这么快风靡全国,魅力何在?
贺艺:西部歌曲,现在称为“西北风”,也叫“黄土情”,是通俗唱法和西部民歌杂交结合的产物。它的兴起有这样几个背景。自对外开放后,随着文化交流,一些港台歌曲进入大陆。由于长期的封闭,文艺的路很窄,这些大众化、口语化且又易学的港台歌曲就很快形成气候,遍及到城乡各个角落。但由于这些歌曲和三十年代的音乐有着较深的联系,不太适合表现今天中国人的情绪,且时间一长,新鲜感没有了,人们的审美要求需要深化,音乐就要寻求新的出路。民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西部特别是陕北民歌,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北方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粗犷、豪迈,具有黄土高原的风情,男子汉的气质。把它的主要音调提练出来,配以流行唱法,就形成了不同于以往轻声、柔声、气声的粗声、野声、大声。这种新鲜的格调一下子就把人们吸引住了。另外,音乐也不是孤立存在,是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我个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呈现奔放、豪迈。音乐要反映社会的需求和人们心理的需要,西部歌曲是最有条件的。我想这也是它能迅速兴起的一个原因。
记者:哪些歌曲可以称之为西部歌曲呢?
贺艺:一般所说的就是以陕西为中心的大西北的民歌。陕西、青海、甘肃、山西等地的民歌都有一些共同性,因此西部歌曲的范围也就比较广。但是由于陕北处在这几省的文化交叉处,因而不论是青、甘的“花儿”还是山西的“民歌”,都和陕北民歌的音调有着共同之处。象现在流行的《信天游》、《一无所有》、《便衣警察》等歌曲都是根据陕北民歌的音调创作的。
记者:这样说我们陕西是西部歌曲的发源地了,但为何不见我省的创作和歌手,而外地却在这里大展风光呢?
贺艺: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通俗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讲,我省不是优势。更重要的是我们处在丰厚的音乐基础上,倒有点“处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香”了,缺乏创新精神,思想比较保守,自己瞧不起自己,不敢破传统的东西,怕改的没有陕北味了,所谓的保持风味反而将自己束缚起来,不能引进新鲜血液。另外,现行的文艺体制也影响了人们的创作和追求。现在我们才清醒过来,原来这些风靡的东西我们熟得不得了,优势就在身边。现在音协和有关团体组织了一台较高质量的“西部之声”音乐会,大部分是目己的创作,即将赴青海参加“西北音乐周”《西海音乐会》,比起以往来,有新的追求和提高。
记者:您对西部歌曲的发展前景有何看法?
贺艺:开发西部文化(包括文学、电影)是一个历史潮流。这块土地蕴藏了极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艺术宝地。一旦开发,虽是黄土,却是闪光的。因此,我认为“西北风”不会很快过去,而且在五年左右还会形成一个新的高潮。当然它也有待于改进,不能为粗而粗,为野而野,而要粗中求美,野中求美,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以适应人们审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