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报告文学连载
卢跃刚
八十年代皮影戏
我的芜湖采访,可说是“素材”充足,包内装着在北京和芜湖搜集的大堆资料,有通讯、消息、评论、散记,有话剧、报告文学,有正式出版的纪实小说。本来是件很轻松的事情,为“傻子瓜子”公司为“傻子”为私营经济正名,推倒那些不公正的结论。“傻子”本人“傻子瓜子”公司全力配合绝对没有问题,新观点加新例子,辅之以大量的资料,“炮制”文章得心应手。住有电话有卫生间的客房,三元钱一天的伙食,虽说不太好,却有着去了就吃,吃完走人的方便,我窃喜中国的记者好当。
请看我搜集的权威报刊资料:
《安徽日报》1987年12月20日头版:
“过去对‘傻子’的看法,往往从感情上看,从道德上看,而没有从发展生产力上看。”
《人民日报》1987年11月28日二版:
“……年广九,搞个体经营精明能干,但一管理三方组成的傻子瓜子公司,没有文化,没有管理经验,马上显得吃力,搞个体经营那一套不灵了,日子过得很艰难,最后落得负债累累。”
中央党校《理论月刊》1987年第9期,
三中全会的春风激励了他(注:指年广九。)的开拓精神,他遍访名家,博采众长,创制了风味独特的“傻子瓜子。”
《解放日报》1986年12月21日二版:
年广九“这一个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冒出来的复杂人物,带着强烈的旧意识,却在努力开创新的工作;……”
《新观察》1984年第十五期《为年广九祝贺》:
“……年广九作了公司经理,我向他祝贺。”
“我为年广九祝贺,也希望有更多的年广九,更多的新式商人,站在改革浪潮的前端来。”
1986年5月出版的《傻子别传》(因温元凯为其作序而大放异彩——本文作者注):
“我们想说的是,这个大字不识的文盲,成了举国闻名的个体户、企业家。……雄辩地证明了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指出过:‘在圆周上,起点亦是终点’。”
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的十场话剧《傻子进行曲》,据说剧本和演出均在上海获一等奖,有人前后在芜湖采访了三个月,写成报告文学《一个
“傻子”和一个瓜子市场的兴盛》,在当时的安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读多了,看多了,听多了,却也寻出诸多蹊跷来。
年广九以其绰号“傻子”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可是为何叫“傻子”,起码有两种以上说法,在此不究。
1984年3月,“傻子”给当时的省委书记黄璜写信,黄璜具有政治姿态的回信公开见报,一时间年广九名扬海内外,恕赘一言:年广九是文盲。
“傻子”离婚,原因有三种。
“傻子”爱情,罗曼谛克有之,动情伤感有之,辗转悱恻有之,诙谐调侃有之,五花八门。
等等,等等。
公开见报刊的材料和民间传说,相关事例稍作归类组合,不难发现关于年广九的传说,没有一种是“绝对值”!看来,一个新兴学科——“傻子考据学”要诞生了。
我不能欺骗自己的眼睛!我开始怀疑这些材料所提供的事实和结论的可靠性。我隐约感觉到我正在被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力量牵引着观看八十年代风格的“皮影戏”。 (二)
(插图 孟德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