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和艺术体操的比赛是由宝鸡市体委主办的,举重比赛是由省建总公司主办的,这两个项目的比赛,一“冷”一“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不少启示。
寻求更多的资助形式
在宝鸡是体操赛区的副主任张平国同志接待的我们。一见面,张副主任就说:“记者同志们,你们一定要看看体操,好好呼吁呼吁,救救这个‘大熊猫’项目。”的确,体操和艺术体操真是个该抢救的项目,青运会上报名参加体操比赛的只有三个半队,而艺术体操则更可怜,整个比赛只宝鸡队报了名,成了他们的独家表演,名副其实地暴了“冷门”。
和体操比赛的情形相反,举重赛场却是青运会开赛以来最热闹的地方,不仅全省十个地市代表队都报了名,而且从44公斤至110公斤以上级,所有的级别都有运动员参加角逐,成绩也很突出:一人一次超女子抓举世界纪录,一人一次破省成年组抓举纪录,二人六次破三项省青年纪录,14人38次破20项青少年纪录,是前两届青运会所不及的。
一冷一热,提出了许多问题。向行家们讨教,说我们省体操和举重过去都还是不错的项目,都曾经为国家队输送过队员。如今怎么就如此兴衰不同呢?有人说是重视程度问题,有人说是经费问题,有人又说是项目本身的难度所带来的必然后果,说法很多。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似乎问题还是回到了经费上。细一算帐,觉得也有道理。就说主办举重比赛的省建总公司吧,除了体委拨的5万元经费外,公司又资助了12万元,这个数目,宝鸡市体委恐怕是掏不出来。体育,是花大钱的行当,靠政府的经费来“养壮”体育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办体育的路子非走不可。然而,这里面矛盾很多,企业要关心自身的投资效益,青少年的运动却又属于基础层次,不可能带来显著的近期效益。所以,不少地方宁愿花数十万元资助有影响的比赛(哪怕只有几天),也不愿出几千元来支持那些“没名堂”的青少年运动队。但是,我想:企业需要宣传,人们喜爱体育,有了这两点,足以把体育和社会联系起来。从事体育事业的人应该动脑筋,寻求更多的社会办体育的形式,把简单的寻资助搞比赛再扩展、深入一下,给体育找个好靠山,给企业投资设计个好环境。不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能否探索出一条具有商品社会化特色的体育道路。
(王鹭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