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艺术研究所 赵复泉
中国文化曾经以它的光辉成就,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使得这个古老帝国享有过古罗马、古希腊、古印度和古埃及所远远不逮的长期繁荣的盛誉,然而这些每每使我们陶醉不已的成就毕竟已形成了遥远的历史、尤其是当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向衰败,并且终于在经历了漫长的徘徊挣扎仍不免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厄境时,才渐悟到了国家昌盛和民族独立的意义。一九四九年,建立的新的政权体制,其根本意义固然在于开创了人民主宰国家命运的新起点。而我们却又付出了三十年时间作为代价,这才意识到了独立昌盛之路应当由自己去开辟。
我们的失误实在太多了。然而最深刻(也是最富有讽刺意味)的失误,也许在于我们忽视了自己的历史,更忽视了历史中的自己。自鸦片战争开始的整整一个半世纪的国是讨论中,我们常常把落后的原因推溯到历史的源流中去,或者常常把积淀已久的国民劣限性推及到民众身上,忽视了现实往往是历史的陈陈相因和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智慧与创造力。就此而言,继《阿Q正传》的振聋发聩之后,《河殇》也许可以称之为具有启蒙意义的成功之作。其原因在于,如果说《阿Q正传》是通过对一个连头上癞痢、身上的虱子都充满了复杂的个性心理的形象的解剖,让民众从感性上对照自己;那么《河殇》则是就整个民族对身受着的一种文明制度和经历过的一段曲折历史的复杂的社会心理的探讨,去引发民众从理性上认识自己所在的群体。
《河疡》对于历史的态度,并没有采取“历史虚无主义”。因为这种态度只不过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的庸俗而浅薄的“反潮流”、“反传统”而已。《河殇》恰恰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把我们多年来人云亦云、陈陈相因的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定论重新予以分析评价,从而提出科学的观点和结论,包括了近年来学术界在解放思想之后推出的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积淀对于历史走向的反作用。中西文化之比较,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及其社会效应等等。因此又可以说《河殇》不啻是一次学术成功的总汇报。这些成果本身所具有的深刻的科学性,加之宏观的有机综合,也就是《河殇》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因此,与其仍然遵奉着陈陈相因的观点对这部作品作出粗率的臧否,倒不如就具体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来得更有意义,而广大民众也必将由此大受裨益。
《河殇》的启蒙意义不只表现在仅仅把民众看作是应当接受教导的对象,或者是应当给予怜悯的弱者。对于曾经创始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这是至今仍为人类的大多数所沿袭着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经由史前社会到奴隶、封建社会三次高度文明却早殇了的中华民族。 《河殇》不惜用大量的篇幅来分析这些成就的荣衰兴亡。在这些分析中,没有指责怨怼,没有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的分析探讨,平等的承担责任。这不仅大迥于鸦片战争以来堪称进步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也根本上不同于我们刚刚经历过的运动群众的轰轰烈烈的大折腾。这种平等,不只在于消除了广大民众对于那些指责怨怼和居高临下的逆反,更重要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真正的力度正在这里,在于由此可能激发出来的难以预料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人批评这部作品是一种让人无法批驳的“高级牢骚”。其实有一类艺术作品就是这样,就是使人一下子无话可说,然而作品的思想和观点却能使人坐立不安、饮食无味,最终不得不自觉的发生某一种新的裂变。《河殇》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当然,所有这些并不是说这部作品就已经尽善尽美了。事实上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实用主义思想例如对待由外文化科技成就的体用二元论的认识等等。这些都还是束缚我们的枷锁。但是就理性思维的启蒙意义来说,《河殇》不失为一部成功之作,这是毫无疑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