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汉中地区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发展经济,使这个多年来处于半封闭状态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据统计,一九八七年汉中地区工业总产值十四点一二亿元。其中,地县市工业产值十点一四亿元,比一九八六年增长百分之二十点三,比一九八O年增长两倍;农业总产值九点三亿元;财政收入二点〇八亿元,比一九八六年增长百分之五十点七二。一九八七年,该区工业总产值居全省第五位,占全省比重的百分之六点六。省经委和省统计局有关人士认为,近年来汉中地区经济总趋势呈上升状态。
汉中地区物茂地沃、四塞险固,受到历代军事家、政治家重视,同时区内自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天麻、枣皮等中药材产量居全国第一,锰、铁、石棉等六种矿产蕴藏量居全省之冠,水田面积也是全省最多的地区。
如此丰饶之地,以前经济并不发达。一九八三年八月,万里、李鹏等领导同志到汉中视察时指出,这样一个较为富裕的地区,自己混不到饭吃,不光彩。同时指出汉中地区潜力很大,事在人为。
从一九八四年开始,汉中地委、行署转变观念,搞活经济,改革开放,在有利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对中央和省上规定的政策,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贯彻执行,“能改革的积极改革,能变通的大胆变通”。
工业改革他们主要以搞活企业为中心进行。目前,全区九十九户预算内工交企业全部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八十八户实行了承包。尤其是针对企业工资套改后出现的新的平均主义倾向,改革分配制度,把劳动成果和个人收入挂钩,在九十家企业中,大力推行浮动工资、计件工资和工资含量包干等多种形式的分配办法,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目前,汉中地区已初步建立了以粮油生产为主体、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为两翼的飞鸟型农村经济框架和以食品、建材、医药、冶金、化工为骨干的地方工业体系。
本报通讯员 罗西民
本报记者 韩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