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武
近读李肇的《唐国史补》,偶见一则很有趣的故事:一朝官退朝回家,慨叹至深地说:“崔昭(唐代宗时任过州刺史,后调浙东观察使)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称赞他?这家伙一定是个会行贿的人,象这样,国家怎么会不乱呢!”话音未落,恰值崔昭来访。这朝官初不肯见,后磨蹭了很久才勉强接见。不想没一会儿工夫,他就态度改变了:又是敬茶,又是备酒,殷勤备至,盛情一片,原来崔昭送给他官绸千匹的贿赂。
这则颇为幽默的故事,固然说明了这位朝官的见钱眼开,贪财喜谀,口是心非,但也客观地反映了唐代官场中的贿赂之风。
唐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期,官场的贿赂风气是很重的。玄宗时,奸相李林甫一向靠贿赂宦官,探知宫中动静。《资治通鉴》说他
“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晚唐诗人元稹,也靠走宦官的门路,得到“知制诰”以至宰相的高位。穆宗时,大批商贾、官家子弟,均以贿赂手段,取得朝官的资格。柳宗元在《段太尉逸事状》里,也曾记述过凤翔尹朱泚,给上任途中的司农卿段秀实,“固致大绫三百匹”的事,《唐国史补》中还载有官吏利用职权,索要贿赂的事:一出巡的监察御史,住在同州的驿站里赖着不肯走,借故调阅案卷,拿走印章、封闭驿站,索要馈赠,闹得州署大乱。后来亏到一谙于世故的老吏,从中关说,答应送一百匹细绢,才打发走这位负责“弹劾百官”的御史大人。
贿赂成风,官场自会出现怪现状:赃污狼籍的贪夫,可能左右逢源,官运亨通;而洁身自守的廉吏,却要遭上司和同僚的忌恨,欲廉不能,甚至难保禄位。《唐国史补》,中“李汭不受赠”,结果却“深为同辈所嫉”,正说明了这种情形。
贿赂风盛,赃滥公行;贪夫竟逞己志,廉吏欲廉不能。这,就是唐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期)官场黑暗,吏治腐败的大致情形。同代人张骛在《朝野佥载》中,借一“引铨有选人”之口说:“当今之选,非钱不行”——这话正从一个侧面,幽默而深刻地概括了当时这种严重的不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