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开宇
随着我国劳动制度的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失业已经客观地冲击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无可避免地给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心理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回避这一现实已成为不可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与对待。
长期以来,我国似乎是个没有失业现象的国家,但许多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过多,上班时间闲聊者有之;下棋,玩扑克有之;三个人的活六个人去干更是屡见不鲜。实际这本是一种“隐性失业”,这当然与西方社会的“显性失业”有根本的区别。至于人们平时所说的“待业”,实际上是隐性失业的代名词。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剩余人员变的多了起来,“隐性失业”已明显化,由于市场价值规律,生产力的不断调节和发展,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都会存在着一定量的失业人员。
我认为,什么事情都要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去分析,现在虽然提倡打破“大锅饭”、“铁饭碗”,但对许多部门甚至个人来说,只是敲敲“碗”边罢了,人们的思想中究竟有没有竞争观、危机感?太太平平,彼此彼此,劳动观念究竟处在何种程度?据说:一年前,哈尔滨市委书记李根深有感于街上修鞋、补锅、弹棉花的多为农村人,让市劳动局在市报上登载醒目广告,宣布谁干这些活,市里免费提供工具,当时7万名待业市民中只有两人报了名,上海铸锻厂有次要招工10人,报名却只有二人,其中一人报名后还溜了号。
怕苦怕累,虚荣心强,恶性久矣。
我认为失业,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促进人们努力工作,淘冶职工的劳动观念,都有一定的鞭策作用。我国现在人浮于事的企业处处可见,优化劳动组合,就要革去那些人,改变那种“人多没事干,好多事无人干”的社会弊病,让那些拿“铁饭碗”过日子的混子尝尝失业后命运向他们的挑战。话说回来,失业不过是改革抛给人生的一次“选择”而已,并非人生“定价”。失业不等于永远失去就业的机会。它促使人们从思想上来一个大转变,失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产”。有改革,就会有失业,没有失业,改革就难以向前。
当然,失业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有的失业人员,只能靠单位发给的生活费维持生活,至于一人养活全家老小的困境也使人伤心。
面对现实,采取不承认,不允许的态度任其发展;不加强控制,不采取良策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方法是通过改革,挖掘企业潜力,扩大就业岗位,加强职工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对现有富余人员,允许职工自身辞职,把单位内部解决和社会调节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