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一石激起千层浪——借用“样板戏”中的这句唱词,形容“满负荷工作法”引起的反响,实在不足为过。数月前,西北某市几十名企业家专程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学习,就是证明。
张兴让介绍,“满负荷工作法”的核心就是;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使企业整体效益达到最佳状态。该厂试“法”三年,人均产值、利润、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面对这“最佳状态”,取经团中有些人坐不住了,星夜返厂,准备也来个“满负荷”使自己属下的企业展翅腾飞。
然而,当这些厂长跨进自己的厂门,却呆住了:车间门可罗雀,机床静卧着。从“留守”的车间主任嘴中得知,工人们搞“第二职业”去了——贩衣服,倒烟酒,办企业,开饭店……就是最不会搞商品经济的。推辆小车卖冰棍,收入也比八级工强,主任还建议去广州考察;羊城职工从事“第二职业”已公开化、合法化,——这位厂长的计划只好变成“空负荷”。
我不是厂长,虽然用不着为北上或南下的去向发愁,却愿向企业家们进—言:欲觅腾飞策,不妨东渡。朋友东邻考察归来后说,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用制,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他们和公司共命运,主动加班加点,很少有人去从事什么“第二职业”,企业因此发展迅速。日本人称其为“公司内意识”。朋友解释,经济萧条期,日本公司也很少裁员,更不用说动辄“炒鱿鱼”了,董事、经理们宁可自己减薪,也不降职工的工资……如此少数人“先穷”,企业岂能停滞不前?
终身雇用制是不是“铁饭碗”?“公司内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有何区别,朋友未置可否。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却是事实,所以,要促进生产发展,学学日本企业家的经营之道(其实是“出口转内销”),当是大有裨益的。
究竟北上、南下还是东渡,相信厂长们会做出正确抉择。我不想代谋其政,斗胆建议,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