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立
我国古代军队的兵种,发展到秦朝可以说大体上已经完备了。秦军的兵种在春秋时已经健全,有车兵、骑兵、步兵。这是陆军。另外,还有水军。以上合起来,秦军的兵种应有二类四种。现在,秦军的水军难见其具体形状(战国铜器上有水陆攻战图,但那不是秦军)。但它的陆军,我们却可以在秦兵马俑三坑中看到实物。
秦军的车兵,集中在兵马俑一号坑和二号坑。车兵是一辆战车,车上有三名武士,一名驭手,在中间,两边一名是车士,一名是戎右,戎右即车长,车后并有随车步卒,属车兵编制,战国时随车步卒为72人,秦时从俑坑中看,已增加到80人至110人,他们手执长兵器或弓弩。
在一号坑的前面,有三排步卒,坑的左右及后面各有一排步卒。它们或穿铠甲,或着战袍,手执剑、弓、戈及矛、铍等。这是一些作战的部队。二号坑的前端有一个小方阵,这里主要是弓箭手。在三号坑中,环卫着64件陶俑,它们是专司保卫司令部的警卫人员。根据文献记载,还应有斥兵,即侦察兵,斥兵应是三五人组成的小分队形式,布置在俑坑前若干米地方。现在还未见到。秦军中又有“小字军”,是年15岁以下者。在俑坑中,可以看到一些没有胡须,稚气很重的少年。这些都是步兵。
二号坑的北部,便是秦军的骑兵。它们是骑士在前牵着战马。骑士衣着紧束,头戴小皮帽,脚穿长靴,战马背上有鞍(但没有马镫,马镫的出现目前仅见晋代)。骑兵,古代也称奇兵,是专门搞突袭和追逐败兵的部队。所以,要求标准较高,个儿要大,身体健壮。
秦俑坑实际反映了秦代军队中的编组及功能,前面的弓箭手是专门放箭,用强“火力”压住对方,然后车兵向前推进,车后的步卒随车冲击。骑兵则游弋于兵阵之外,准备着随时出击或奔袭。在这里可以看出,步兵已经形成了一支单独作战的力量了。它摆脱了对车兵的附庸地位,形成了一支独立的兵种。这是古代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这也是古代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对各军兵种的一次重大改革。据说,中国步兵的出现,是公元前541年,晋国魏抒在一次作战中“毁车以为行”,就是把车兵改成了步兵,变成五伍二十五人为一组的小方阵,以适应地形和作战要求。这便是著名的魏抒方阵。它显示了步兵在古代战争中的重大作用。但是,历史发展是缓慢的。三百多年后,到了秦代,步兵虽然独立,但从秦俑坑中看,车兵还是主要兵种。直到汉朝以后,车兵才逐渐消亡,代之以步、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