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恒庆
在旧社会,尤其农村中,不但有早婚的陋习,而且在婚后鼓励早育、多生,造成我国人口迅速增长。有人认为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究其实,并非如比。据徐坚《初学记·礼部下》引《礼记》道:“男子五十而室,女三十而嫁,谓中古也.”可见古人的婚期也相当晚。至于晚婚而优生的例子正自不乏。
《小仓山房文集卷六·赠编修蒋公适园(坚)传》:“公四十六岁,婚娶钟夫人,生子士铨,官编修。公卒时年七十一,犹及见士铨举于乡也。”蒋士铨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有名。所著《藏园九种曲》及《鸣机夜课图记》,尤其脍炙人口。他的父亲在四十六岁才与她母亲结婚,他的父母都活到七十岁以上的高龄,能够亲眼看到他出类拢萃。
又如《惜抱文后集卷七。赠文林郎镇安县知县婺源黄君(奖)墓志铭》中说:“(奖)至芜湖,君时年已六十矣,始娶妇于颜氏(时年三十九),而同归婺源,子辉,以拢贡为镇安知县,君卒年九十有六,颜孺人卒年八十有六。”黄君奖夫妇不仅是晚婚楷模,还是一对长寿夫妻。
以上两则记载,是古代晚婚优生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