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麻
人们向来很推崇那些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成就了大事业的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遭宫刑,发愤著史,但人们很少想到另一面.如果司马迁不受宫刑入狱,《史记》会不会写得更好一些?内容会不会史丰富、更详实一些?居里夫人的经济条件如果不那么险恶,她的研究进展会不会更快一些?镭会不会更早一些日子被发现?
据电台报道,东北莱省有一个农民,没花国家一分钱,在极简陋的茅屋里,沤心沥血,历时十载,研制出一种化工产品,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这农民确实令人敬佩,他所在的那个乡、县、市大概也很是自豪了一下:我们这里出了农民科学家啦。说不定年终的工作总结里也要重重写上这一笔的。可是,如果这位农民科学家花国家一些钱,使用国家提供的现代化实验手段,他的研究会不会进展得更快一些?历时十年,他所在的那个县、市的科委、科协想必是知道的吧,如果能给他一些方便,会不会不用十年,而是八年、七年就研制成功呢?假若提前两年、一年,哪怕三个月,会产生多大的效益啊。
有“逆境”,社会就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使司马迁、居里夫人陷入逆境,乃是社会不可掩盖的一大罪过.为什么不能让人才在顺境中顺顺当当地成长、顺顺当当地成就大事业呢?
逆境固然“成就”了不少人才,人才固然可以在逆中闪光,但逆境毕竟是逆境。愿在我们的社会中逆境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