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电视戏曲编导张西园
邱丽
每逢星期五晚上,秦腔迷们坐在电视机旁,欣赏自己喜爱的地疗戏专场节目时,大家也许只为名家新秀的出色表演而鼓掌喝彩,但又有谁知道这些节目的组织者和编辑?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便是这些节目的编导兼制片、陕西电视台文艺部的张西园。
几年前,戏曲受到影视冲击,曾一度出现“戏曲危机”,为了不使这渊源流长、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剧种——秦腔消亡淘汰,特别是抢救那些濒于灭亡,保留在老艺人身上的遗产,张西园毅然从文化系统来到广播电视系统,采用先进的宣传工具——电视录相,为老艺人录制“秦腔资料片”。他放弃节假日,不顾天寒地冻,连续奋斗三个多月,36名老艺人的代表性剧目录成了电视片,这项活动被社会誉为“功德事”、“大好事”,京、沪、豫等七个省市的报刊就此发表了消息,文汇报两次发表评论,称赞此举是“明智之举”。
张西园不仅为振兴秦腔辛勤耕耘,他对社会福利事业也非常关心,他多次组织著名演员慰问教师,看望失足青年,蓝田举行义演,千阳小镇扶贫……去年以来又先后组织了“西凤杯获奖演员唱腔欣赏会”,“公主杯电视选拔赛”和“咸阳杯西北五省秦腔新秀电视大赛”,把秦腔戏宣传到全省各个角落,变电视冲击戏曲为促进戏曲,为新人的涌现鸣锣开道,受到了秦腔界同行的尊敬和爱戴。名演员视他为知己,新秀们尊他为老师,并推选他担任观众喜爱的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去年又被评为电视台的“模范记者”。
张西园勤于笔耕,20多年来先后宣传过200多位演员,撰写过200多位演员的艺术生平和艺术成就的评介文章。1982年他和苟良同志合写的《戏曲舞台内外漫纪》专题节目,在电台介绍了一批演员、导演,以至琴师、鼓师、字幕书写员,在全国较早地开始介绍舞台的幕后人员及艺术家的台下生活,每周两期,搞了半年,反映强烈。1984年他和杨笑岸同志合编了四十万字的我省第一部戏曲演员评介专辑《秦中群芳录》,介绍了我省84位著名演员的艺术生涯,成为研究地方戏曲的宝贵资料,被誉为“戏的丰碑”。
去年春节,由他编辑、制片、拍摄了那台地方色彩浓郁、节奏明快的戏曲晚会——《艺苑秦声庆龙年》,播出之后,观众纷纷要求重播。省委宣传部专门为此召开了座谈会,他每天收到大量的观众来信,对每个观众的来信他都认真阅读,认真复信。
为了搞好今年的春节戏曲晚会,选拔好的节目和演员,他的足迹跑遍了我省20多个县市。他总是那样匆匆忙忙地赶着路,好象这条路没有尽头似的.他心里装着的总是秦腔事业,装的总是秦腔观众。我多么想对广大的秦腔爱好者说:把掌声分给他一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