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农垦—充满生机的产业

陕西省农垦事业管理局

2023年08月14日

我省农垦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垦、军垦事业的发源地。早在1939年冬,党中央就在延安南郊杜甫川的马家湾村,创办了第一个副食品生产基地——光华农场,为边区农民发展农牧业生产发挥了示范作用。1941年,为了克服国民党政府经济封锁所造成的财政经济困难,王震将军领导的八路军120师359旅,在南泥湾开垦荒地2.5万亩,创办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军垦农场,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旗帜。这两个农场的创办,为我党领导的农恳、军垦事业开了先河。

我省关中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国民党时期省上办的两个小型农场。1952年在西安北郊创建了规模较大的草滩农场。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又先后在榆林地区长城沿线创办了8个国营农场;在陇县创办了关山牧场;在西安市、汉中市创办了一批奶牛场,在关中东部创办了三门峡库区农场。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安市农垦系统先后创办了两个乳品厂及罐头食品厂、机械化养鸡场和奶业研究、勘测设计等事业单位。1965年,国家农垦部在陕西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十四师。1977年,省上撤销农建师,将所属单位下放所在地、市管理。1980年陕西省农垦局成立后,省政府决定将下放在渭南地区的农垦单位隶属关系改为省、地双重领导,以省为主,将其他地、市农垦单位的隶属关系改为省和地、市双重领导,以地、市为主。

在1978年以前的29年中,我省农基系统由于大部分农场在偏僻荒凉的地方创办,自然条件很差,加上初创时期缺乏经验,又基本上实行单一经营,职工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压抑。所以,29年中只有4年略有盈利,22年都是亏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1979年起,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亏损不补,盈利不交,用“滚雪球”的办法自我发展。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农垦系统大力兴办农工商联合企业的指示精神,我省农垦系统实行了抓好农业、发展工业、创办商业的方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作物布局,推行“大包干”、

“家庭农场”、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济责任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不断开发新产品,并且通过全面整顿和一系列改革,使农垦系统由过去单一从事农业又单一种植粮食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产品产量、质量都在不断提高,种类迅速增多。从粮食生产到粮食加工,以及机械加工。纺织等轻工业。都得到大的发展。1979年全省农垦系统首次甩掉了亏损帽子,此后连年盈利,并且盈利额逐年稳步增长,在1987年度全国农垦系统经济发展评比中,我省农垦系统职工人均产值名列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除外)的第9位,产值利润率名列第7位,职工人均利润名列第7位,跃居中上游水平。省农垦科教中心研究员李殿荣培育的“秦油2号”油菜良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油菜良种,获1987年国家发明奖。今年一至十月,全省农垦系统生产经营势头更好,预计全年利润比去年增长30%以上。被批准建设的14个农工转产项目,现已有9个建成并投入生产或营业,西安光华宾馆就是其中的一个。

现在,农垦系统共有44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省六个地、市,已初步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运、建和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产业系统。与十年前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我省农垦系统面临的形势令人鼓舞,又十分严峻。农垦经济要进一步振兴,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也需良好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要靠自己创造,这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外部环境要靠社会创造,这就是要社会各界和各行各业对农垦事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为农垦事业的发展搭桥、架线、开绿灯。我们热切希望社会各界有志之士,到农垦企业发挥才智,共同为振兴农垦经济而奋斗。

本版文章除署名外,均由本报特约记者杨兴中撰稿

上篇:荔北麦芽厂为已成为我国啤酒大麦芽的产销基地
下篇:许庄纺织厂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8/12/19881206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8-12/06/05346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