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还排在陕西省医药行业第60多位的西安中药厂,如今一跃成了全省十大医药企业之一,且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职工人均收入名列傍首。这巨变,印刻着一个有胆有识的企业家“科技兴厂”的足迹。
他叫张健民,一个学过化工机械专业的工程师。1985年初,当他刚刚从条件优越的陕西省医药局保健品公司调任西安中药厂厂长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这家仅有200人的区办小厂是一番什么景象呢?一条倾倒垃圾的污水沟旁,七扭八歪座落着几间破房,房里的设备,尽是些手工作坊式的坛坛罐罐。工人呢?除了少数有文化的青年人外,不是小脚妇女,就是各种各样的残疾人。一位老职工戏虐地说:“咱们的厂是八仙过海,一个朝左跛,一个向右拐……”
张健民没有打退堂鼓。他深知,现代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技术的竞赛;西安中药厂过去之所以多年停滞不前,关键在于职工的素质太差,生产的技术水准太低。因此,他走马上任,承包西安中药厂的第一步棋,就是抓职工的技术培训和设备的技术改造。拼惯了体力的职工等待着新官上任把螺丝拧得更紧,没想到张健民却亲自担任教师,从容不迫地办起了工人文化学校,并请来陕西中医学院的教师,举办中药制剂培训班,使每个职工都懂得最基本的医药生产知识。在激烈的反对声中,他冒着倾家荡产、身败名裂的风险,贷款100多万元,购回多能提取罐、真空干燥柜、酒精回收塔等“洋设备”,结束了西安中药厂手工作坊的历史,建起西北第一条全自动密封口服液生产线,形成年产5000万支各种口服液的生产能力。
张健民的第二步棋是组织技术队伍。厂里唯一的中专生挑技术重担太嫩,他不惜代价,花了近万元,送到西安医科大学进修两年。两名管业务的副厂长,也分别被送到工交干校和中医学院学管理,学医药。他还面向社会,广揽急需人才。制药工程师姚铁成在户县京西药厂用非所学。张健民得知信息后,半年内五下户县,找遍了厂长、县长、经委主任和县委书记,一片真诚硬是感动了“上帝”,把姚铁成夫妇挖来了。姚进厂后被委以总工程师重任,不仅把全厂的技术改造和质量检验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而且主持研制出“童宝”、“力宝”等拳头产品,为企业盈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张健民“内培”“外揽”,双管齐下,小小西安中药厂的技术人员很快发展到33多人,技术人员的比例超过许多现代化大型企业。
在强化企业自身技术力量的同时,张健民马不停蹄地走出第三步棋——利用社会科技力量开发新产品。他别出心裁地成立了厂办中成药研究所,把陕西中药学院、中国药材公司科教处等一批院校和科研单位的40多名专家、教授聘为兼职研究人员,专门研制新药。依靠这些力量,该厂平均每年都要研制、移植10多个新药品种,使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总是立于不败之地。 (广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