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我国人民生活中不仅重要,而且源远流长。我国人民中间有一句俗语:“无酒不成礼”。古代也讲究“百里之会,无酒不成”(《汉书·食货志》)。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过酒具,可见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已经会造酒了。商周文献中记载的酒就更多了。古代的《尚书》中还专门有一篇文章叫《酒诰》,声讨殷纣玉荒耽于酒,在宫中建“酒池肉林”,而群臣效法,以至“庶群自酒,腥闻在上”。
秦人好饮酒。秦穆公时,歧下野人300人,偷杀了穆公的马,分食其肉。穆公说,吃马肉不饮酒会得病的。便赐美酒给他们。国有大事及时对外接待都要有酒。始皇帝也好酒。公元前213年,始皇帝置酒咸阳宫,与群臣议事。所以,二世的时候,群臣提出祭祀先帝庙,除牛羊外,还要献“酎酒”。这是经过多次酿制而成的酒,香醇无比。这种建议当然是为了投其所好的了。既然如此,在修建秦始皇帝陵的时候,依据“鬼犹求食”,“事死如事生”的原则,秦陵陵园当然要建立制酒的官署。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始皇帝陵北的吴中村发现了一个陶盘,高7.2厘米,口径34厘米,上面刻有三行文字:“一斗二升。丽山·茜府。”二斗二升是这个陶盘的容量。秦代一斗,约合现在2000毫升,一斗二升则约为2400毫升,也就是两瓶啤酒多一点,古代喝酒,以斗计量,直到唐代,李白还是“斗酒诗百篇”。丽山是丽山园的简称,即秦始皇帝陵园。《史记》中多次称修秦陵为“治郦山”。秦称天子陵为山。营府是做酒的官署。茜字读缩音,是用茅草滤酒,使酒清无糟,就象现在农村老乡做醋那样。茜府为制酒的官署,最高长官为茜府令。这就是说,为了祭祀需要,当时在秦始皇陵园中还有做酒的机构。
如果我们沿着这点向前考察,这个制度还不始于始皇帝。在他的祖先建都于雍(凤翔)的秦公陵园中,较早也出土过两件茜府铜壶,各容三斗。实测每斗为1967毫升,与2000毫升近似。这就说明,秦人祖先很早使在陵园中设立了祭祖时用酒的制酒机构。
秦陵中不但有做酒的机构,在秦陵铜车马的安车(俗谓二号车)中,有一只扁长方体的铜方壶。壶高16.1厘米,宽13厘米。这应该是供乘车的主人饮酒用的酒具,名叫鸱夷,是用皮革做成的酒袋。
祭祀用酒,行进中用酒,可见始皇帝饮食中,酒是不可缺少的饮料。从这里可以看出秦代酒文化的一瞥。不过,这种酒文化,同文字文化一样,它同广大的黔首即老百姓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它是权势者自己的高级消费品。固为秦统一以后,曾禁止三人聚饮,法律是严厉的。但这同二切统治者的法律一样,禁民不禁官。官儿们,尤其是最大的官儿,是以酒为乐,照饮不误。高兴时,还可以令天下都沾点光,喝几杯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