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长江
峨影拍的《避难》,是一部具有引人力量观后令人难忘的影片:
影片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初期。当时,日本法西斯以其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掳,在中国留下了“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纪录”;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尽管从那以来,时光又向前推移了半个世纪,这些灾难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今天回顾这段民族苦难历史,使人永远牢记历史教训,并且用以教育子孙后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这部影片线索单纯,然而内涵深刻,人物也有个性。妓女、歌女、下层士兵,都是身处社会低层、终日挣扎求生的人。他们平时饱受人间压榨屈辱,曾被扭曲人格,早已失去人的应有尊严。但是,侵略者的兽行和民族的苦难,唤醒了他们的良知和未泯的人性,面对敌人的刀枪、死亡的威胁,衣衫褴褛的老少伤兵,咬紧牙关,忍受非人折磨,至死也不屈服,盛装艳服的“秦淮二尤”,挺身而出,为了掩护他人,与敌同归于尽。“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他们的身世、死法虽不相同,但都死得堂堂正正、可歌可泣他们以生命的代价,维护了民族和自身的尊严,使人生的价值,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得到升华,放出光彩。
和相同题材的影片《屠城血证》相比,本片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未能更下功夫突出刻画人物,使其内心变化更为可信感人。杨柳凤和胡醉花躲进教堂以后,虽然暂得安全,但是外面枪声不止,内心惊魂未定,祈望生存平安乃是当时最大心愿,怎会既在主教、神父面前卖弄撒泼,又同小彩月去争风吃醋?这一败笔不仅有悖于当时的严酷环境,也有损于这二人的形象。影片对于神父、小彩月和魏兰孙的刻画,也有概念化的缺陷,致使他们成为因戏而设的角色。另外,影片最后以字幕说明佐佐木等侵略者的结局,手法固然简洁,但却未能照顾多数观众的观赏习惯及其情绪渲泄的需要。假如能够让人亲眼看到这些杀人狂灭亡的下场,效果可能将会更好。